大歌剧
Grand opera这一术语的风行起于十九世纪的法国,意为规模宏大、排场豪华的歌剧,原指巴黎歌剧院和在此演出的歌剧。
1828年,奥柏(Daniel Francois Esprit Auber, 1782~1871)推出的那部引起一场革命的《波尔蒂契的哑女》初创大歌剧样式。其后《威廉·退尔》以及阿莱维(J.F.Halévy, 1799~1862)的《犹太女》(1835)等作品,为大歌剧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1829年罗西尼(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在他的《威廉·退尔》中一改本人惯用的轻松幽默的风格,以多彩的笔法写出了瑞士的牧笛、威尼斯式的船歌、乡村的舞蹈和狂风暴雨的场景。听众之所以不去抱怨罗西尼这部需要耗费四小时的作品,幸亏有得力的歌唱家的演出而使它受到欢迎。
大歌剧体裁结构按沿袭了吕利、拉莫的抒情悲剧格式,一般都是带有序幕的五幕歌剧——虽然显得有些冗长,然而喜爱艺术的达官贵人却乐此不疲。古诺和德彪西都采取了这一法国传统形式。而《威廉·退尔》树立的标本又形成了新的模式,扮演英雄角色的男高音是强力型的,女声则要求轻巧灵快;要有壮观的合唱和庞大的芭蕾以及惊心动魄的场面。
大歌剧鼎盛期的代表人物有梅耶贝尔(Gracomo Meyerbeer, 1791~1864),他对剧场的各种效果非常熟悉,也知道如何满足听众的需要。他的《恶魔罗伯》(1831)风靡一时,几乎每一本涉及巴黎当时上层社会生活的小说都会提到它。《预言家》以尖锐的戏剧冲突和辉煌的合唱效果取胜。长达六小时而情节曲折离奇、场景令人惊赞的《非洲女》(1865)可谓是大歌剧的代表作。
《非洲女》剧情大意:
在大歌剧创作方面,除意大利的罗西尼、G.唐尼采第、V.贝利尼,德国的梅耶贝尔,法国的奥柏、阿莱维、柏辽兹之外,后来意大利的威尔第也在这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大歌剧对歌唱家技巧的要求,如《非洲女》中的甘马,《西西里晚祷》中的海伦娜,《恶魔罗伯》中的爱丽丝等角色的唱段,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但舞美制作的高昂成本使大歌剧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