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
2025年10月13日
立意
古今文学戏剧文献中具有高度紧张性的作品很多,大闹天宫、赤壁鏖战、推理凶杀……,但这类作品很少被改成歌剧,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纯粹紧张的情节中很少有什么抒情的因素,这样的戏剧性很难用音乐手段表现。相反,有些作品如果单从情节发展的紧张度来观察并不是很有戏剧性的,但作曲家却能从音乐的抒情性找到发挥戏剧性的契机。普契尼《蝴蝶夫人》女主人公巧巧桑的命运结局从一开幕就是可预料的:艺妓的命运无非是被污辱后又被抛弃。她可选择的道路,无论改嫁山岛或重操旧业,或是拔刀自刎,都是无可避免的悲剧。但作曲家善于从描写她的内在心理变化着手,抓住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以及这一期待的落空,突出作品的戏剧性。柴科夫斯基改编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并没有把这部被誉为十九世纪俄罗斯上层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方方面面尽皆囊括,而是把主题定位于主人公塔吉雅娜对幸福的憧憬和幻想的破灭,定位于奥涅金这个有为而寂寞的青年却囿于上流社会的陋习败俗,最终竟不由自主地夺去朋友生命的悲剧。这样,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戏剧性。
布里顿(B.Britten, 1913~1976)三幕歌剧《彼得·格雷姆斯》中的男主角彼得·格雷姆斯是英国北海渔民,性格孤僻自闭,待人傲慢无礼。因所雇少年被他以沉重劳动折磨致死而遭村人谴斥,寡妇爱伦对他同情亦遭群众指责。彼得不得已再雇另一孤少为助手,但不久又被他虐待身亡。彼得被村人强迫自置于破船,放逐大海而自尽。这部歌剧的人物之间并无激烈的戏剧性矛盾情节,但它却表现了孤傲的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全剧的戏剧性在于对彼得心理的刻画。作曲家亦通过冰寒北海的阴沉忧郁气氛和海上风景的描绘,暗喻彼得的心境,加强了全剧的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