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音
在意大利文中Alto 一词原意为“高”,是男声用假声达到的女声音区。十五世纪中叶,Alto相当于女低音,Mezzo Soprano为次女高音,属女中音音色。十七世纪女性歌手登上巴洛克歌剧舞台之后则以Alto 称呼女声的中音。它的音域为g~g2,甚至可达到b2。
实际上女中音又可分出较高和较低的两种。较低女中音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女中音,音色则接近女低音,在美声演唱最注重的宽、厚、亮的音色质地中,女中音更注重的是前两项。由于女中音较适合饰演不太庄重、内秀的女性:放荡的卡门,欺世盗名的达丽拉,勾引良家子弟的维纳斯(《汤豪塞》)等,她们又常常会搞出很多紧张的情节来,因此女中音的音色又多半带有戏剧性的色彩。
一方面由于角色有限,一方面又由于这一音区较接近语音,难以形成鲜明的特色。换言之,如果没有剧情的需要,这种真正的女中音是难以得到发挥的。
事实上,那些原先是女中音的重要角色,由于需要有更激昂的情绪,今天已习惯于交给音域相近的次女高音(Mezzo Soprano)演唱,例如马斯卡尼《乡村骑士》中的罗拉、普契尼《外套》中的弗吕戈拉、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的玛达琳娜、贝尔格《露露》中的格施维茨伯爵夫人,等等。
圣-桑的歌剧《参孙与达丽拉》(1872)是其十余部歌剧中唯一得以流传的一部。作品中的女主角与《卡门》一样,由女中音担任。故事叙述以色列人正遭受腓力士人的压迫,英雄参孙号召民众反抗。腓力士人以妖艳的女祭司达丽拉色诱,探寻他的力量源泉。达丽拉得知秘密在于他的长发,于是趁其熟睡时把长发剃光,腓力士人将其逮捕后又剜去双眼,每日劳役。节日到来时,参孙求告耶和华,得到神力帮助,推倒神殿大柱,三千腓力士人与他同归于尽。这一神话被很多作品引用过。
这里是第二幕达丽拉接受了任务后,对参孙进行引诱的唱词:
(张洪模译配)
这首咏叹调“我心花怒放”的第一部分以缓慢的同音反复音调徐徐上升。随后是舒畅的第二部分,主要由下行音调构成。第二遍反复时伴奏作了变奏。整个唱段气氛安详而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