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声部结构平衡原则

按声部结构平衡原则

如前所述,作曲家有时也会突破年龄的概念,例如为了与高音的女主角平衡,那些年岁较大的、在剧中有一定演唱分量的女角也可能会采用女高音扮演,如威尔第《第一次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中奥隆泰的母亲苏菲亚即为女高音,这样同时也与主要角色中的两个男高音、三个男低音取得了音色上的对比平衡。再如苏佩的三幕轻歌剧《薄伽丘》中菲亚梅塔(女高音)的养母佩罗奈拉亦为女高音,恰恰与女中音扮演的薄伽丘以及其他的男高音、男中音形成音色反差,取得喜剧性效果。在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中,莎乐美的后父希律王用男高音扮演,而她所追求的先知、年轻的约翰却是男中音。

在歌剧中,角色的设置是受到音乐形式与布局方面制约的,《图兰多》中的柳儿、《卡门》中的未婚妻米卡埃拉等都是为了作为与主角平衡而设计的人物。为了音乐需要,普罗科菲耶夫《三个橙子的爱情》中,厨娘的角色则是由男低音演唱的。

有时为了整部歌剧取得某种特殊的效果,作曲家会对人物布局作变格的处理,例如普契尼的《修女安琪丽卡》,因为故事是在女修道院展开的,因此全用女声,而他的《西部女郎》,为了强调淘金营地的粗犷气氛,十八个角色用了十六个男声,而且其中有十个是男低音和男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