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英国浪漫主义时期

德国、英国浪漫主义时期

C.韦伯的创作给了他的同胞很大的影响,例如“歌曲之王”舒伯特便写过六部歌剧,其中《吹牛的人》(1823)即显露主导动机运用的意向。舒曼也写过一部歌剧《格诺费瓦》(1850),音乐富有诗意,演出并不成功。还有作过十一部歌剧的斯波尔(Spohr, 1784~1859)—大概练习小提琴的朋友们对他更熟悉些;艾伯特·洛尔青(Lortzing, 1801~1851)—中国的一般观众可能是在1960年曾经放映过的一部轻歌剧电影《沙皇与木匠》中才知道他的名字和这部代表作的;弗洛托(Flotow, 1812~1883)—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都熟悉《夏日里最后的玫瑰》和《啊,多么美好!》(一译《宛如一梦》)那美丽的旋律,可很少有人知道衬垫这两块宝石的天鹅绒叫做《玛莎》,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歌剧大抵内容轻松,虽然流畅悦耳,但却少有社会意义,因而在歌剧史上并没有很大的声誉。

英国歌剧在十九世纪并无特别出色的作品,作有六十部歌剧的毕肖普(Henry Rowley Bishop, 1786~1855)的创作倒有些别致,他经常将诸如《唐·乔凡尼》、《塞维利亚理发师》、《费德里奥》一类名剧加以掺沙子式的改编,塞进自己的音乐。有一部歌剧《米兰少女克拉里》并不出名,但其中的《看那柔美的云雀》和《甜蜜的家》两首歌曲却插翅飞翔,传遍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