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七岁学钢琴,十岁练习作曲,十二岁进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后从巴拉基列夫学习作曲理论。1872年在穆索尔斯基和斯塔索夫等人的帮助下完成第一部歌剧《普斯科夫少女》。他共写有歌剧十七部,其中著名的有《五月之夜》(取材于果戈理中篇小说,1878)和《雪娘》(取材于A.H.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童话,1881)、《萨特科》(取材于民间传说,1896)、《沙皇的新娘》(根据T.A.梅伊同名剧本,1899)、《萨尔丹沙皇的故事》(根据普希金原著,1900)、《不死的卡谢》(根据E.M.彼得罗夫斯基的歌剧脚本,1902)、《隐城基捷日》(根据古俄罗斯传说,1905)等。1907年取材于普希金讽刺长诗的歌剧《金鸡》首演于作曲家逝世后的1909年。他同时为他的那些以“非学院派”而自豪的强力集团成员朋友们完成许多作品。

与格林卡以及穆索尔斯基、鲍罗丁等创作中的史诗性不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往往取材于俄国文学家写作的民间故事和童话、传奇,因此他的作品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他的《五月之夜》写得抒情流畅,尽管《萨特科》有很深的瓦格纳的影响痕迹,但听众仍然能够从叙事诗的字里行间感到俄罗斯的精神。《沙皇的新娘》充满爱与恨的冲突,作曲家在戏剧性格的表现上取得很大的成功。《金鸡》也采用瓦格纳手法,引用主导动机,打破分曲体制,场景描写用了管弦乐造型手法,但整个音乐语言仍然是以俄罗斯民谣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