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可谓现代音乐的鼻祖之一。他的芭蕾《春之祭》以表现原始人荒蛮的纯朴之美震惊了整个乐坛,拉开了现代音乐的序幕。斯特拉文斯基一直在探索新音乐的道路,尝试各种手法,他基本的思路是泛调性的,旋律幅度窄小,强调不协和音的刺激力度。
斯特拉文斯基作有五部歌剧,根据安徒生童话写的三幕神话歌剧《夜莺》(1914)、根据俄罗斯民间童话创作的二幕滑稽歌剧《狐狸》(1922)和根据普希金的诗作写的独幕喜歌剧《马弗拉》(1922)属于他第二创作期(1914~1925)风格,但对十八世纪歌剧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之后,他根据索福克勒斯悲剧而作的清唱歌剧《俄狄浦斯王》(1927)和根据荷加斯铜版画集编剧的三幕歌剧《浪子的历程》(1951) 则采取了复古主义的态度。
《俄狄浦斯王》介于歌剧-清唱剧之间的形式,台本采用拉丁语。所谓清唱剧,是一种有人物有情节,但不表演、不化妆的音乐戏剧。但这类作品既有布景,也有动作,人物有上下场调度,然而表演很有节制。剧中有些咏叹调近似意大利咏叹调和俄罗斯民歌格调,合唱则具有亨德尔式的庄严雄伟气势。这种“准歌剧”的形式亦可谓现代反叛思潮的一大时髦,因为自古以来的西方表演艺术都是演员力求把自我融化在情景中,亦希望观众认同舞台所创造的假象,并在其中体验。现在的作曲家们却要明确地表示把一个故事演释给人们看,也希望观众以客观而冷静超然的态度,像观看一幅画那样地欣赏艺术。为了达到这种间离的效果,这一新古典主义的戏剧,包括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歌剧作品,往往有讲解员身份的角色。歌剧叙述了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最后以锥刺目,双眼流血的故事。
《浪子的历程》是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歌剧故事类似《浮士德》那样,叙述一位放荡不羁的青年汤姆为着实现三个愿望不惜将灵魂与魔鬼尼克交易,最后终入疯人院的过程。斯特拉文斯基严格按照十八世纪的风范写作,并刻意追随珀塞尔、亨德尔和莫扎特的传统。这部歌剧采用咏叹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的分曲体结构。各个封闭的段落表现了主人公情感发展的各个阶段。宣叙调是干念式的,以古钢琴衬托。乐队也采用莫扎特时代只有三十五人的室内乐队编制。这部歌剧被认为是二战后最好的歌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