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那切克
雅那切克出身于摩拉维亚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家庭,儿时参加修道院唱诗班,受民族主义文化影响。先后在布尔诺师范学院、布拉格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1881年起任捷克爱乐乐团指挥并创办管风琴学校。他潜心于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著有《民歌的节奏》、《戏剧中特殊语言的旋律曲线》、《论音乐创作中的心理发展》等专论。他作有十二部歌剧,其中的《耶奴法》(1894~1903年间) 取材于摩拉维亚农村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音阶调式与专业技巧相结合所透出的一股清风,令人陶醉。这部三幕歌剧在布尔诺首演时,作曲家已年届五十岁。由于他在几年前曾撰文批评时任布拉格歌剧院总监的一首作品,迟迟不予审听演出,直至十二年之后在布拉格歌剧院演出,效果一鸣惊人。十八个月之后,捷克斯洛伐克脱离奥匈帝国统治,此剧又在维也纳演出,巨大成就令人感到意味深长。雅那切克的其他歌剧有《萨尔卡》(1888)、《布鲁切先生的远征》(1920)、《卡佳·卡巴诺娃》(1921)、《狡猾的雌狐》(1924)、《马克罗波洛斯事件》(1926)等。
此外,波兰的莫纽什科(Stanislaw Moniuszko, 1819~1872)写有二十余部歌剧,1848年首演的四幕歌剧《哈尔什》相继轰动维尔诺、华沙和整个波兰,仅在华沙即演出一千余场。这是波兰第一部民族歌剧。
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中叶,东欧其他国家民族乐派的新型歌剧也纷纷崛起。匈牙利的柯达伊(Zoltan Kodaly, 1882~1967)与巴托克、利盖蒂(György Ligeti, 1923~2006)号称匈牙利民族乐派三巨头。柯达伊专致搜集、整理、研究匈牙利民间音乐,他的音乐语言反映了匈牙利音乐气质和民族精神,和声处理具有浪漫派风格,管弦乐配器带有印象派色调。他的代表性歌剧是民谣歌剧《哈里·雅诺什》(1926)、《斯塞凯利家的纺织工场》(1932)和《琴卡·潘纳》(1948)。《哈里·雅诺什》是一部带序幕和尾声的四幕喜歌剧,剧情取自匈牙利民间传说,以民间的幽默情趣描写哈里·雅诺什如何说拿破仑的妻子与农村姑娘比赛看谁能赢得他的爱情,吹嘘他如何赤手空拳战胜拿破仑军队,以及后来与那位农村姑娘相聚的故事。此剧音乐1927年由作者改编为交响组曲。大名鼎鼎的罗马尼亚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埃奈斯库(George Enesco, 1881~1955),他的艺术生涯自十九世纪末即已开始,在交响音乐、室内乐创作上成就卓著,又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和指挥大师。他创作的四幕歌剧《俄狄浦斯》(1936)取材于索福克勒斯的同名悲剧,表现的却是人定能战胜命运的哲理性主题。在音乐语言方面,将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韵味与欧洲现代音乐手法有机融合,取得动人的效果。
民族乐派的歌剧作品,音乐语言与民间音乐有紧密的联系,与强调和声倾向性的西欧音乐相比,显得清新而更富色彩。作品流露了艺术家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