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Dmitry Shostakovich, 1906~1975)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现实主义作曲家,他直面社会和人生,或热情讴歌,或讽刺鞭笞,通过音乐表现自己的喜怒爱憎。他的音乐语言与传统密切联系,常取中古调式,喜用降音级以及主题内部的调式转换。他善于将古代的体裁形式灵活运用于荡逸现代精神的作品中,管弦乐配器充满戏剧性动力,又具深沉的抒情意味。他的创作曾受到新古典主义、结构主义、新即物主义影响,但他不拘一格,勤于探索,形成本人独特的音乐个性。

肖斯塔科维奇写有四部歌剧、1927~1928年间创作的三幕喜歌剧《鼻子》取材于果戈理的原作,以荒诞手法将幻想与现实相叠,讽刺社会的官僚市侩恶习。少校军官卡瓦列夫发现自己鼻子不见了,发出绝望的哀鸣。理发师见鼻子夹在早餐面包里,惟恐遭误会,干脆将鼻子扔进河中。少校曾在街上看到穿上国会议员服的鼻子,傲然一晃便消失,遂动员全市百姓和大批警察追查鼻子行踪,全无效果。几经周折终于逮住鼻子,虽经外科医生精心手术,但鼻子却不回原位。在一个晴朗的早晨,鼻子突然回位原处。该剧于1930年在列宁格勒首演后即被湮没,直至1970年重新上演,获得好评《鼻子》在管弦乐配器上颇有特色,虽用室内乐队,但效果奇特,如自然音响模仿醉鬼打嗝、剃刀刮须等,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1930~1932年间创作的四幕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取材于俄国作家H.C.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说。叙述富商之妻卡捷琳娜生活寂寞无聊,与丈夫不和,且常受公公专横管制,后成为男仆谢尔契的姘妇,又施毒药相继害死公公和丈夫,被判流放西伯利亚。谢尔契又寻新欢,卡捷琳娜在悲愤中将情敌溺死后自尽。这部讽刺性悲剧,含有揭示俄国社会黑暗、人性扭曲的深意。1934年首演于列宁格勒,1936年苏联《真理报》发表专论《混乱代替音乐》,批判、否定了这部歌剧,此后辍演二十余年,直至1963年更名为《卡捷琳娜·伊兹玛诺娃》在列宁格勒重新上演。

此外,肖斯塔维科奇三十五岁时曾根据果戈理同名喜剧改编台本开始创作三幕歌剧《赌徒》,1978年以音乐会形式首演于列宁格勒。1990年以歌剧形式上演于莫斯科。五十岁时写了轻歌剧《莫斯科的契列姆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