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奏曲
歌剧中的器乐音乐,除序曲、前奏曲以及舞蹈场面音乐等形式之外,每每在幕与幕乃至场与场之间插有长短不等的乐曲,用以转折情绪或填补换景空隙,通常称作幕间曲或间奏曲(Intermezzo)。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在歌曲或牧歌之间或话剧的各幕之间,常常穿插一些轻松愉快的表演或过渡性音乐。早期意大利正歌剧通常有四幕,幕间休息时穿插幕间戏,由此逐渐发展为表现日常生活故事的带喜剧性的喜歌剧。至十八世纪,正歌剧幕间可演出独立情节的插剧,如佩戈莱西的《女仆作夫人》即为幕间剧,也是意大利喜歌剧的早期代表作。1632年兰迪在《圣阿莱西奥》的第二、第三幕前创造了一种所谓Sinfonias的器乐演奏形式,要直译的话,应是“音交响”了,构成一种“快—慢—快”的乐曲格局。这可能是最早的有固定格式的幕间曲了。
十八世纪的歌剧中“音交响”的形式被用于演绎关键剧情的变化,通常是典礼或念咒之类的,例如亨德尔的《凯撒》的第三幕第一场就有一段刻画战争背景的器乐合奏。
至十九世纪,以管弦乐演奏形式插入幕间,作时间的间隔,转换情绪或延伸主人公的特定情思,成为现代概念的间奏曲。老资格的听众在这段音乐演毕时都会向乐队和指挥鼓掌致意。优秀的间奏曲,经常作为独立曲目或管弦乐集成式组曲的某些段落在音乐会上演奏。比才《卡门》共有四幕戏,每幕间隔时均安排了间奏曲。第二幕之前的间奏曲“阿尔卡拉龙骑兵”,其素材取自第二幕霍塞哼唱的同名歌曲。先由大管在G小调上奏出中庸快板的主题:
然后是弦乐与木管相呼应的中段,再现部分的主题由单簧管演奏。
第二、三幕之间的优美晶莹的牧歌风间奏曲最为人们所喜爱。音乐材料取自作曲家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在清脆温柔的竖琴背景中,长笛奏出动人的主题,其实与剧情无甚联系,抑或含有些许隐隐情意:
继而以单簧管与长笛的对位交织展开主题,随后英国管、圆号、大管、双簧管、弦乐延伸着绵绵乐思,轻轻地收束。
第四幕之前的间奏曲是一段“阿拉贡舞曲”,具有西班牙安达卢西亚三拍子民间舞曲节奏特性,欢快的节奏为第四幕斗牛士进场的欢迎场面预示了一幅民俗风情画面:
然后由双簧管演奏带切分节奏的委婉旋律:
继而由短笛、单簧管在铃鼓衬托下奏出十六分音符的流动音调,与上面的主题交替呼应。乐曲最后在轻柔的音响中结束。
马斯卡尼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中的间奏曲堪称歌剧间奏曲音乐之典范。当图里杜拒绝桑杜扎的苦苦哀求,执意倾恋于罗拉并跟她走进教堂,桑杜扎在极度悲痛绝望的情形下,特将此情告知罗拉的丈夫阿尔菲奥,阿尔菲奥心中燃起复仇怒火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推向高潮之时,空旷的田野一片死寂,乐队奏起了感慨性的音乐,剧情短暂中止,而音乐却预示着后来的悲剧,又仿佛是桑杜扎极端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白。甜美的旋律荡逸着绵绵情丝和远处教堂的宗教气息。先由小提琴奏出三拍子的行板主题,深情而凄婉:
接着传出教堂的风琴声,在竖琴拨奏衬托下,弦乐奏起一支感人的新主题:
音乐情绪逐渐推进,蕴含戏剧性内在动力,然后复又在淡淡的愁绪中结束全曲。剧情继续展开,传来教堂钟声,弥撒结束后,图里杜与罗拉随人群走出教堂,来到酒店碰杯祝愿爱情的幸福,阿尔菲奥走了进来,决定与图里杜决斗,悲剧性矛盾冲突进入白热化。这一切均通过间奏曲而引动开来。中国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曾以此曲贯穿全片,揭示了另一个时代的心理悲剧。
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的三幕六场歌剧《乡村罗密欧与朱丽叶》终幕第六场之前的间奏曲“走向天国的乐园”也是著名的间奏曲之一,常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奏。乡村少年沙里与少女佛伦汉的爱情因两家怨仇而导致双双泛舟自尽。间奏曲在这对情侣通往死亡之路的悲剧场面之前演奏,带有戏剧结局的预示性。在带弱音器的弦乐切分音背景下,双簧管奏出哀婉的主题:
此后由单簧管奏出带三连音的动机,音乐不断模仿、反复:
以上两主题经发展、再现,形成高潮之后渐渐引向死一般的寂静。
二十世纪的作曲家十分重视间奏曲的写作。布里顿完成于1945年的《彼得·格雷姆斯》在每一场景间都有间奏曲,共有六段。其中四首又构成组曲,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出。1962年肖斯塔科维奇在对他作于三十年前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作修订时,为每一幕中的场与场之间都加上了间奏曲。这些间奏曲以舞曲的体裁而贯穿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