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歌剧大师

第三节 表现主义歌剧大师

在谈及表现主义歌剧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后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的歌剧创作。后来形成的表现主义歌剧受其影响甚大。

R.施特劳斯强调主观感受,追求感官刺激,把自我感觉当作最高的审美享受,认为丑恶的事物也应该进入审美领域。在施特劳斯作品中注重表现“力”和“激情”的发泄而不计艺术的“真”、“善”、“美”。根据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同名作品《莎乐美》所谱写的独幕歌剧充满恐怖感和罪恶感。

R.施特劳斯作有十五部歌剧。他称自己的作品为“剧”,表示既不是传统歌剧,也不是乐剧。《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把瓦格纳乐剧毫不松懈的戏剧动力和浓郁的配器色彩浓缩在一小时半左右的独幕篇幅里,并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织体以复调为主,运用主导动机贯穿的手法,乐队编制庞大,造型逼真,描绘细致。音乐也采用无终式的流动,通过不协和音的不解决,始终保持高度紧张,这在以复仇为主题的独幕剧《埃莱克特拉》中表现得最明显。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一词来源于绘画。强调以主观为出发点,表达内心的矛盾挣扎。表现主义的对象是生活在紧张的现代世界中的人们,他们既有外界的压力,又有内心世界的原始冲动,因而焦虑烦躁,竭力作由内向外的心灵宣泄,他们的艺术时常带有反叛性。

表现主义的音乐强烈,只求欣赏者能受到作者的感情的感染,不求题材、歌词、以及舞台布景等细节的合理,常运用变形、夸张、象征等手法表现戏剧内容。

瓦格纳的无终旋律,使音乐始终处在悬而不决的状态。加上德彪西创新的和声语汇,使音乐的稳定性渐被否定,结果就是传统的音乐思维基础—调性的崩溃。于是出现无调性的音乐。首当其冲的是勋伯格。他创造了一套新的作曲方法。首先,十二个半音的地位是平等的。为了避免产生调性的感觉,在十二个音没有全部出齐之前,任何音不得重复。其次,这任意出现的十二音的次序,就成了发展音乐的母题。其后的音乐,全部是它的变形发展。因此,又被称为十二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