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沿革

发展沿革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在没有学会制造乐器之前就已有声乐的多声部织体发生在诸如劳动号子、祭祀典礼等各类生活场景之中了。但是本书并无意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推测探索原始文化,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专业创作中的声乐多声部织体,通过乐谱文献资料研究它的演变和对歌剧音乐的影响。早在公元九世纪,欧洲宗教音乐就产生了一种叫作奥尔加农(Organun)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它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歌调,在其上方或下方加上新的声部,构成八度、五度、四度音程进行的平行奥尔加农。此后又发展为不完全平行奥尔加农、自由或反向奥尔加农等多种复调形式。十二世纪上半叶法国圣马提埃尔修道院又出现了上方声部音符活跃,低声部音符拉长的所谓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n),大二度、七度、九度音程和音均作为经过性的不协和音程而广泛加以运用。奥尔加农成为了从单声部齐唱向多声部合唱过渡时期的产物。直至十三世纪中叶,又产生了以音节长短组合的抑(短)扬(长)格节奏模式并强调对位织体的迪斯康特(Discantus),上方第二声部时用假声花唱的哥特式复调音乐,后来在原带有拉丁文的圣母院复调圣咏克劳苏拉(Clausula)上方声部采用法语歌词,形成注重声部独立性的复调声乐曲经文歌(Mote)等多种复调音乐形式。1300年前后出现了“对位”(Punctus, Counterpoint)这一专用音乐术语。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复调合唱和器乐曲的创作已成历史发展趋势,多声部织体形式纷繁多样,声部划分愈趋清晰,多层次复调思维达到全新阶段。十五世纪后半期至十六世纪是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约1525~1594)的无伴奏合唱、拉索(Orlando di Lasso, 1532~1594)的世俗牧歌以及同时代其他许多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尽管风格迥异,但已达到同时期复调音乐的高峰。随着主调和声风格的确定,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亨德尔和巴赫在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两方面的实践中均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巴赫的音乐创作,以和声为基础,既重视横向线条独立,又注重纵向和声关系,他的声乐作品中的合唱、重唱,与器乐曲创作一样,成为后来音乐创作的楷模。十八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主调音乐占有优势,重唱、合唱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二十世纪的不少音乐家对和声进行大胆变革和反叛,传统和声已退居次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多声部体裁形式却仍以不同面貌出现于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

歌剧中的多声部声乐形式总是伴随着音乐文化史的进步而得以生存发展的。歌剧诞生前夕,世俗音乐中的牧歌,宗教音乐中的合唱等等多声部织体以简化的形式在宫廷的文化生活中出现,室内重唱曲成了非常流行的形式。因此,在这一音乐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歌剧把重唱、合唱等形式运用在舞台上当是顺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