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喜歌剧
1710年前后,法国教区集市上出现了一种通俗的娱乐形式,音乐采用地方流行曲调,称为喜歌剧。早在十五世纪,法国诺曼底地区维尔山谷即有一种十分流行的民谣,采用简单的合唱形式,带有幽默情趣。十六世纪被艺人们填上讽刺歌词,演出针砭时事的寓意剧,即是所谓的“相声剧”(又译滑稽歌剧,Vaudeville)。十八世纪初,此种Vaudeville的民谣便成为早期喜歌剧的常用曲调,以填词创作为基本手法。1746、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女仆作夫人》两度在巴黎公演,引起称为“喜歌剧论战”的大辩论。以路易十五为首的贵族保守派支持吕利、拉莫等人的抒情悲剧,以皇后和卢梭、D.狄德罗、达朗贝尔等为首的百科全书派支持意大利喜歌剧。卢梭还创作《乡村卜者》证明自己的改革观点。这场论争,推动了法国早期喜歌剧的创作。
1752年,法国喜歌剧院建立。1762年与意大利喜剧院合并后,上演的剧目的音乐除旧有的Vaudeville外,采用了新创作的意大利与法国混合风格的曲调,称小咏叹调。至1760年代,完全废弃了Vaudeville 一类滑稽歌舞的曲调,音乐均为新创作,更重视乐队、二重唱及各类重唱曲。过去歌剧中的神话题材变为市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甚至涉猎到大革命之前令人们焦急不安的社会问题。虽然说白与音乐并存,但语言却带有某种浪漫色彩。十八世纪法国喜歌剧的代表作家有《画童、情人和敌手》(1758)的作者拉保德,风行一时的《未婚夫》(1760) 的作者、著名小提琴家加维尼,《灰姑娘》的作者、歌唱家、作曲家拉鲁埃特,《安奈特与吕班》(1762)的作者布莱士,《背叛者》的作者蒙西尼,《园丁和他的老爷》(1761)、《汤姆·琼斯》(1765)的作者、国际象棋大师费里多尔。特别重要的理论家、作曲家安德烈·欧内斯特·莫德斯特·格雷特里(Gretry, 1741~1813),他所作《狮心王理查》(1784)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拯救”歌剧的先声。他的音乐以旋律优美、富于戏剧性表情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