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约

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

法国“六人团”成员米约是位多产作曲家,其作品编号达441件,其中歌剧十二部。他特具古典气质,但又善于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者一样,以复合的思维方式,在调性、和声、节奏乃至体裁、风格等多方面领域进行创作实验。

形式变异的多样化是米约音乐作品的显著特点,这在他的歌剧中得到充分体现。三幕歌剧《奥菲欧的不幸》(1926),三幕歌剧《奥雷斯忒斯》(1927)、独幕五场歌剧《阿里阿德涅的奖赏》(1928)、独幕歌剧《美狄亚》(1939)等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但音乐语言却呈现不同面貌,或采用中古调式,或模仿巴洛克风格,或运用民间语言等,有的多用双调性,有的则是多调叠置,而他的抒情风格和对位技巧则贯穿于不同作品之中。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事迹为题材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930)是一部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严肃歌剧。作品运用清唱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形式,安排一名朗诵者叙述史书记载的哥伦布生平,并由一支希腊式歌队作注释,银幕上则展示人物活动内容,第一部分一群白鸽在舞台上放飞,第二部分结尾处天幕上地球转动,一只白鸽向远处飞去。剧中咏叹调与合唱场景始终是音乐的主体部分。1954年6月1日在耶路撒冷首演的五幕圣经歌剧《大卫王》,是米约特为庆祝大卫王节、纪念大卫王国建都耶路撒冷三千年而创作的宗教题材作品。脚本由阿曼·路涅尔根据《撒母耳第一、第二部》和《国王之书》改编,叙述大卫从登基直至由所罗门继位的故事。这部歌剧让合唱、抒情段落和戏剧场景在舞台上作复合型的交替表演,使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成为米约歌剧创作中最富古典意味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