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腔女高音
“花腔”一词源自德文Koloratur,系指旋律精巧灵活的装饰。此类高难度的演唱往往带有器乐化特点,例如快速的音阶式、分解和弦式、颤音式、换音式、助音式、同音反复式的音调进行和带有宽阔音程的顿挫跳进。我们在巴洛克时代的合唱作品中可以看到,像那样的花腔进行是普遍在各种声部中出现的。由于十八世纪后半期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音乐创作也强调内容深刻,行文简朴,对卖弄性花哨技巧都予以拒绝,除了高音声部之外,其他声部不再发展以华丽装饰为表象的花腔技巧,因此花腔女高音几乎就成了唯一的花腔型声部。
花腔女高音的音色圆润、明亮,运转灵巧、机敏,以高音的极端区域作轻盈自如的跳跃而见长。音域通常为c1~c3,莫扎特《魔笛》中夜后的“复仇”咏叹调最高音达到f3。
花腔也有偏抒情的,音乐会上多见;偏戏剧型的则在歌剧舞台多见。
早期的花腔是用来表现神界的声音,例如莫扎特的《魔笛》中的夜后的花腔演唱。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又用花腔表现那些因经受刺激而经常介于疯狂和清醒状态中的女角,如唐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的露契亚等。在近世的创作中,花腔也用来刻画女歌手的形象,如理查·施特劳斯《纳克索斯岛的阿里阿得涅》等。
花腔女高音的经典唱段有唐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露契亚的发疯场面,托马《迷娘》中的菲丽娜的波兰舞曲“我是蒂塔尼亚”,贝利尼的《诺尔玛》中诺尔玛的“贞节女神”、威尔第《弄臣》中吉尔达“亲切的名字”、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奥林比亚的“林中小鸟”、约翰·施特劳斯《蝙蝠》中阿德勒的“侯爵请听”等。而德国歌剧中,除了《奥伯龙》等极少数作品外,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没有花腔。
德立勃(Leo Delibes)的歌剧《拉克美》(1881)于1886年3月1 日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时,由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丽丽·庞斯(Lily Pons)饰演主角拉克美,轰动国际乐坛。
印度婆罗门高僧尼拉康达的女儿拉克美,与英国士官恋爱,被憎恨英国人的父亲发觉,不惜以身殉情。在第二幕印度街市场景,小贩让出场地,巫女开始舞蹈,尼拉康达命拉克美唱了一首“铃歌”。尼拉康达以为犯罪者听到歌声必会现身。
这首咏叹调的引子部分是一段以东方音调为核心的华彩,在装饰变化中加入包括四音组的快速滑动、高音区的同音反复、半音下行和颤音等技巧。
在第一段的陈述及其变化反复和扩充中,带有分解和弦式的进行。在第三段中以大跳构成的跳音华彩模仿铃声。这一段反复时华彩演变成流畅的音阶式的进行。
拉克美唱毕,她的英国恋人杰拉尔德果然奔来,被尼拉康达刺伤。这首咏叹调是歌剧中花腔女高音难度最高的曲例之一。
(周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