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

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歌剧序曲的阵地渐由正在席卷乐坛的奏鸣曲式狂飙所占领。由于这一结构既擅于叙事,又长于表现戏剧性的内容,因此被广泛运用,并渐渐成为独立于歌剧之外的音乐会作品的常见结构形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音乐虽与剧中人物唱腔主题无关,却具有机智、幽默、轻快的曲趣,人们也许会联想到费加罗与苏珊娜乐天、智慧的形象,并渲染了喜歌剧戏剧氛围。贝多芬在歌剧序曲奏鸣曲式运用上更显娴熟练达。他曾为歌剧《费德里奥》写了四首序曲,倘算未完成的那首,该是五首了。这些序曲均采用奏鸣曲式,也许他认为采用奏鸣曲式这一大型戏剧性结构形式更能体现矛盾冲突。其中以《列奥诺拉序曲》第三首C大调Op.726最为出色,也是后来该歌剧演出中常用的一首序曲。C大调的慢板引子预示了列昂诺拉与弗洛列斯坦的不同性格的动机,经自由发展,引入呈示部C大调主部主题:

figure_0308_0228

此主题在全曲音乐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副部主题与弗洛列斯坦的咏叹调旋律相关,转为E大调:

figure_0308_0229

展开部由第一小提琴声部下行开始,遂发展主部主题,其间传出小号声,象征除恶扬善的抗争,讴歌真挚的爱情。再现部在C大调上以亢奋的情绪紧缩演奏主部、副部主题,最后在壮丽的尾声中结束全曲,该序曲总长度为12分30秒。

奏鸣曲式的内容含量较大,又擅长于戏剧性表现,故而许多作曲家的严肃歌剧多取此种形式布局序曲结构。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序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鲍罗丁的《伊戈尔王》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沙皇的新娘》序曲、舒曼的《格诺费瓦》序曲等均采用奏鸣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