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
瓦格纳十四岁时开始歌剧习作,十八岁进莱比锡大学主修美学和修辞,二十岁任歌剧院合唱队长,二十五岁时因债务而逃往英国。1849年他积极投身于德累斯顿起义斗争,革命失败,逃亡瑞士,1850 年后写下一系列杰作。1860年获特赦回国,不久又因债务第三次逃亡,幸得迷恋其艺术的巴伐利亚路德维希二世的大力相助,有了良好创作条件。1865年因和李斯特的女儿、已是指挥家彪罗太太的科西玛恋爱而引起反瓦格纳浪潮,不得已第四次逃避。1870年与科西玛成婚。此后致力于修建拜洛伊特节日剧院,1876年该剧院开幕,首演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1882年写完最后作品《帕西法尔》,翌年在威尼斯病逝,葬礼盛况空前。
瓦格纳认为,乐剧应是融诗歌(Tichtkunst)、音乐(Tonkunst)和舞蹈(Tanzkunst)于一体的“总体艺术”。即所谓三T艺术。乐剧题材采用象征理想的神话,外在动作——即观念,用诗的语言表达;而内在动作——即情感,由音乐表达。
瓦格纳在其艺术哲学论文《歌剧与艺术》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理论。提出以音乐服从戏剧表现的主张。戏剧既是中心,音乐就应该适应戏剧情节流畅开展,具有多层次的、不间断性质。为此他打破传统分曲结构的歌剧样式,创造了无宣叙调和咏叹调之分的念唱旋律;利用不协和音和线条化的和声及复调的技巧,写成无终音乐;运用音乐的象征性,强调主导动机的写作方法,大量短小而简洁的主题片段前后呼应,在变化中贯穿运用,使音乐积极参与戏剧的展开。此外,他的大规模乐队编制,大大增强了乐队的表现力,使管弦乐部分与声乐部分结合为交响性的发展并让交响乐独立表现人声所难以表现的一切意象、观念、氛围。瓦格纳认为管弦乐队特具表现心理过程和激发人们联想的能力,他使声乐部分在乐队基础上展开说话式的音调。但实际上,瓦格纳的乐剧把乐队的作用凌驾于声乐之上,掩盖了歌剧“本质是歌唱的戏剧”的性质。无休止的音乐进行既使情感的起伏升腾显得过滥,又疲劳了听众。
虽然史家们对瓦格纳的艺术理想各持己见,但他的成就仍然是不可抹杀的。他的《纽伦堡的名歌手》结构布局辉煌宏伟;《帕西法尔》思路纯净,编织成熟;《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把半音阶和声发展到新的天地。
将威尔第与瓦格纳作一比较是有趣的:
两人都生于1813年:两人都在1842年于国际性的巴黎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威尔第受罗西尼影响,写了《纳布科》,瓦格纳受梅耶贝尔影响,写了《黎恩济》,两人都在1850年涉足大歌剧:威尔第有《弄臣》,瓦格纳有《罗恩格林》。
但不同是,威尔第遁世隐居,严肃正直。他有一个二百人的庄园,关心他们的福利和收益。瓦格纳却专横跋扈,追逐名利。在艺术上,威尔第认为歌剧就是歌剧,交响乐就是交响乐。他的歌剧仍以声乐的表现为中心,立足于以歌唱的魅力为传统,由单纯的音符注入潜动的戏剧性,乐队始终处于为声乐服务的地位;而瓦格纳则把乐队独立了。威尔第取消独立的分曲为“场”;而瓦格纳的无终旋律则是更大结构框架中的连贯展开。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