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审美观念

音色审美观念

在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不断发掘自身发声器官的表现潜能,追求美好的音色。由于每个时代的审美观念不一,各个时期对歌唱者的音色要求也有所不同。从文献推测,在漫长的欧洲中世纪,教堂要求歌队的成员们发声得带有鼻音,格里高利素歌的吟唱即以这种音色为正宗,有时还须带有颤音(Trill)、滑音(Portamento)之类的装饰。我们在今天的天主教堂仍可感受到此种遗风。直至十三世纪,人声的音域仍十分有限,出于宣扬教义的目的,宗教歌曲的音域必须老少皆宜,相当于我们过去大唱革命歌曲时的要求,低自c1高至e2,一般不超过这个范围,加之发声上的随意性,便难以造成现今艺术音乐所要求的音色美。如此这般的音域、音色是断断不可能完美表达出韩英、江姐的革命情怀的。十三世纪的复调合唱也没有改变上述声音状况。而十四五世纪为了让歌声在极高音区飘荡,使人联想天国的缥缈境界,那时的音域竟然扩展到f1至c3,然而运用的却是假声(Falsetto)。到了十五世纪中叶,人们在声音观念上开始注意男低音的表现功能,将人声由低音到高音的不同音域、声区、音色,大致划分为相当于男声的低音、中音(Bass, Baritone),女声的低音、中音(Contralto, Mezzo Soprano)等几种色彩区。而这些不同的人声音色却都是由男声演唱的,有时加上童声。原先女子是不能参加演唱的。歌剧诞生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尽管美声演唱已经兴起,但歌剧中的第一男主角通常由阉人歌手担任,第二男主角由男低音演唱,女高音、女低音也开始担任剧中重要角色。亨德尔在他的歌剧《阿西斯与加拉蒂亚》中,让男低音歌唱家博契将低音A下降为Low C,剧中的女高音演员阿古亚丽的最高音竟然达到High c。可见巴洛克时期的音域、音色观念又有了新的进步。演唱家愈来愈强调不同声部的声音美、分句美以及灵活地毫不紧张地演唱高音的良好效果,追求清晰的发音、吐字和声区的自如转换。十九世纪的美声观念在歌剧演唱中又获得进一步发展,这在贝利尼、唐尼采蒂、罗西尼的歌剧中已有充分体现。

意大利歌剧也曾一度进入怪圈,不顾音乐和戏剧表现,一味炫耀歌唱家的歌唱技巧,将美声的意义曲解为华而不实的卖弄。因而才有了十八世纪格鲁克的歌剧改革,美声成为表现真情实感的艺术手段,促进了声音观念的转变。至十九世纪,人声的音域、音色及表现功能有了广阔的天地,声音的划分和运用亦更趋科学化,各展其才,增强了歌剧艺术的感人魅力。这种对于美声审美观念的新境界,同时延长了歌唱家的艺术生命,吉利唱了四十余年歌剧,仍然保持着优美圆润的音色,歌声楚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