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

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 1862~1918)

从德彪西创作的一贯风格来看,这位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的戏剧天分似乎并不显著。他也从未发表过有关歌剧改革的檄文,一辈子只写过一部歌剧,但就这一部歌剧却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激进的变革理想。像哥伦布轻轻敲碎鸡蛋的一头使它直立起来那样,德彪西竟然以非常简单的方式,解决了歌剧发展史上为着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基本形式而费尽心机的问题,那就是让话剧在自己的作品中保持原汁原味,不再另行撰写歌剧的脚本。这样,他就把歌剧中戏剧性的重任全部推给文学,而不必处心积虑地迫使他的音乐必须具有戏剧性了。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他创作成熟期(1900~1910)的作品。他在二十八岁时曾经动手写作歌剧《罗德里戈和西梅奴》,但中途辍笔。二年以后又开始为梅特林克的这部作品谱写歌剧,写了两年方告杀青。三十五岁时德彪西到拜罗伊特朝圣,很受影响。但在看了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东诺夫》总谱之后,深受这部作品纯朴而直接表达作风的启发,反过来却感到瓦格纳太喧嚣了。他决心回到吕利的精细风格,于是再进一步修改,直到三十九岁完工。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雕琢拘谨,表情含蓄。全剧乐汇朦胧,既没有明确的主题性质的旋律,也没有宣叙调和咏叹调之分;独唱部分经常是同音反复式的喃喃私语般的念唱,稀稀拉拉的音符懒散地撒在狭窄的音域里,全剧亦没有重唱、合唱的烘托,仅在第四幕有一段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二重唱”,亦以单声部吟哦的线条为主。乐队部分的全奏只有四次。从头至尾都以弱奏刻画心理变化。但全剧的音乐进行连绵不断,各场之间有间奏的连接。

德彪西和瓦格纳一样都想使得歌剧更戏剧化一些,但德彪西采用的是让“高唱”转为“低吟”的方法,使诗和音乐浑然一体。音乐在不知不觉中为诗确立架构。他的思路可以说比任何作品更接近歌剧创始者们的理想。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剧情大意:阿莱蒙特王国的孙子戈洛,在林中遇一女子梅丽桑德,把她带回宫去作妻,不料她却与戈洛的异父兄弟佩利亚斯暗恋,戈洛得悉,杀死佩利亚斯,梅丽桑德亦在忧郁中死去。

《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之后,德彪西曾为爱伦坡的小说《厄舍古夏的倒塌》和《钟楼魔鬼》所激动,应大都会歌剧院约稿,二度提笔作过草稿,但终未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