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类别的形成
十八世纪后期,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舞台表现的各色人等越来越多,作曲家们渐渐发现这些人物大致可归纳成几种类型。以女角为例,在莫扎特作品中就有如下几种女高音饰演的角色:
轻快型——大抵是剧中聪明伶俐的贴身女佣,如《唐·乔凡尼》中的农村姑娘采琳娜、《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魔笛》中的帕帕盖娜等,这些角色的声部进行活泼、灵巧或优雅。
弱女型——带有抒情的特点,如《魔笛》中的帕米娜。
端庄型——多半具有贵妇人的气派,如《唐·乔凡尼》中的安娜和艾尔薇拉、《女人心》中的姐姐费奥迪丽琪、《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女伯爵、《伊多梅纽》中的伊丽亚公主,这些角色抒情而带有戏剧性。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的音乐与文学的联姻,推出了歌剧黄金时代。各种更具个性的人物促使作曲家和声乐家创造出更为细致的音色类型。这就有了抒情型、戏剧型和花腔型等等类别。德国、法国、意大利对这些音色类型有不同细分和名称。例如在意大利,仅花腔女高音就有轻巧型(Soprano Leggeiro)、流畅型(Soprano Sfogato)和尖锐型(Soprano Acuto)之分,而法国喜歌剧中的花腔称为Dugazon,意为女情人歌手,它又细分为年轻的、主角的、强力型的以及纯情的几种类型;戏剧性女高音则称“法尔孔”,这是以一位声乐家法尔孔(Falcon, 1812~1897)命名的。
意大利和德国的歌手几乎从不唱对方的曲目,在各类歌唱家中,尤其是男声,根据国籍划分声部有时比类型的划分更重要。
在长期的实践中,这种音色分类,与其说是声部的分类或是角色的分类,不如说是一种声乐上的音色表现手法。有时一个演唱家既能在一部歌剧中担任抒情男高音,而在另一部歌剧中又作为戏剧性的男高音出现。在一部歌剧中也可能要求歌唱家以不同的类型演唱。例如《茶花女》的第一幕对薇奥莱塔要求花腔,第二幕要求抒情,第三幕又要求戏剧性的了。
就像大街上的服装款式每年都有不同的时髦那样,随着歌剧艺术本身的发展,不同时期的歌剧作品对各种音色又有不同的偏爱。例如十九世纪上半叶歌剧舞台上的腔调几乎或多或少总带有些花腔的性质,而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那些角色几乎又不约而同地染上戏剧性的油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