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念宣叙调
这是十八世纪通用的一种宣叙调形式,普遍运用于意大利歌剧中。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中,尤其是正歌剧,宣叙调与咏叹调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干念宣叙调,亦称清宣叙调(Recitativo Secco)很少大段使用,仅为穿插性的演唱。而在谐歌剧中则常见相当于对白的大段宣叙调。
干念宣叙调的唱词以相当于话剧中对话式的散文写成。演员在演唱时也不全是放声歌唱,往往运用气息较少的道白体(Parlando)的唱法。它的节奏灵巧,速度较快,相当于日常语言中一个词汇的实际音步,因此通常一个音节配一音符。而且多用同音反复,极少有音调的变化,结构上无循环、对比、重复、再现等曲式原则可循。当然,有时关键词也可以甩腔,作些华彩性的装饰。演出时偶尔出现古钢琴的和弦式点衬,也可能与大提琴或其他乐器演奏数字低音,以稀疏的节奏和简单的音符伴奏,表示和弦的进行。
在宣叙调的结尾,歌者须设法引入咏叹调。但如何进行则取决于歌词内容。一般情况下总是把联系这两个唱段的最关键的词放在一个终止点上,在这之前速度也会放慢。大多数作曲家会在倒数第二小节给一个allargando(渐趋饱满)的指示。这不仅给歌声,而且给数字低音声部作了暗示。这样处理可以使听众为角色其后的感情抒发作好心理准备。前一部分的终止式将清楚地为后面的咏叹调唱段提示稳定的调性。
偶尔也有宣叙调结尾毫无速度变化的情形,这会造成一种轻率、鲁莽的效果。这时,作曲家会让最后的和弦再奏几次,然后开始一个新的段落。
宣叙调进入咏叹调时也要特别注意考虑舞台的形体表演,通过动作和姿势,进一步暗示这两种歌唱格式的区别。
干念宣叙调的形式被十八世纪的作曲家们沿用。莫扎特在他的意大利式喜歌剧中运用得更是广泛。我们可以从他的《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第六场看到他如何把宣叙调安排成两个咏叹调之间的过渡。
在取材于博马舍三联剧的第一部歌剧中,费加罗帮助伯爵赢得了爱情,不料在第二部《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竟然对他的未婚妻苏珊娜怀有非分之图。故事发生的时期,法律业已取消贵族对平民少女的初夜权,但伯爵的种种行为不得不引起费加罗的高度警觉和小心提防。第一幕第六场是这样处理宣叙调的:
书童凯鲁比诺正在和苏珊娜聊天,唱了一段咏叹调,结束在F大调。伯爵突然闯入,凯鲁比诺匆匆躲避。伯爵的宣叙调要苏珊娜在夜间同他到花园幽会。正说得起劲时,莫扎特让伯爵的唱腔在降B音上被位于台后的音乐教师巴西利奥的说话声所打断。
巴西利奥在屋外,接过降B音唱道:老爷不在家,他刚出去。
伯爵不及应付,只得躲起。但苏珊娜早在伯爵闯入前已将凯鲁比诺藏于此屋。她反问伯爵“你想待在这里?”句尾通过增四度音程,表示在意外情况下的疑问:
这时巴西利奥话音又起,他再一次接过苏珊娜的B音继唱。这还原的B音表示他已逼近,并推向C音。这就完成了向C大调的进行。
苏珊娜设法阻止伯爵在这间屋内躲藏。音乐转向G,她的短句高音为D音,巴西利奥进屋向苏珊娜问好时则唱到E音。
现在让我们完整地看看这段谱例:
莫扎特的干念宣叙调,以其快速绕口令式的、富于表情的对话,间断性的和弦衬托,以及宣叙调骨架音程进行的内在逻辑、调性有序的变化等特点,显示了他的喜歌剧音乐语言的独特风格。这种作风给后人的喜歌剧创作带来深远影响。罗西尼喜歌剧中的宣叙调,虽然已发展为带有伴奏的形式,但仍有为数不少的片段采用了干念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