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性循环
2025年10月13日
调性循环
调性是传统作曲家音乐思维的基础,调性布局是组织音乐素材的重要依据。由于歌剧音乐中不同音域、音色的角色演唱必须服从情节的需要,又因为分曲体制时代间歇的出现是天经地义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作曲家们并不强调全剧或整幕的调性统一。他们通常运用的是一种“游离型”布局方式,即作品由某一调性出发,结束时却在另一调性上收尾。随着音乐与戏剧关系的联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随着音乐本身结构的独立性越来越被强调,一些作曲家在创作时也有精心的调性安排。例如《波希米亚人》,第一幕以C大调为中心,第二幕为下属F大调向重下属Bb调深化,第三幕是各种调性的急剧变化,第四幕回到C大调,但最后却意外地在C♯小调上结束。此种远距离的进行,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性意味。值得注意的是普契尼的《托斯卡》的第三幕也用了类似手法,从E大调起,结束在Eb小调。
《伊戈尔王》的序幕调性布局采用对称呼应结构,整幕调性以C大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