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法体系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是指有关某一学科的教学实践的规则,指示的集成,也用来表示从某门学科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性的相互关系中研究该学科的教学的一门教育科学。实验教学法是在小学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形成的。他说:“实验教学的结构是超出平常所理解的教学论和教育法的范围的。正是这些超出上述范围的东西,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这就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和意志,形成学生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个性是在学生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的生活中成长和巩固起来的。”他又说,我们的实验教学“越来越明显地证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下面对赞可夫实验教学法的要点做简要介绍:
第一、赞可夫认为,情绪是人对世界抱的态度,情绪表达出主体的状态和对客体的态度,情绪具有形成动机的力量。情绪能够提高或者降低生命活动力,其动力意义就在于此。当人遇到某种不懂的、引起疑问的东西时,要使其感到“惊奇”,为这个问题而心情激动,使不懂的东西引起人的诧异情绪,这对于展开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很重要的。由于缺乏坚定的证据而产生的怀疑,能够迫使一个人不顾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而把思维活动进行到底。
第二、劳动、学习的过程及其成果所带来的迷恋的喜悦,会给人增添新的力量,赋予活动以高涨的精力,而苦闷,忧郁则会抑制人的活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科和教材的特点,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赞可夫要求把各种教学方式结合使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作品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和道德情绪。
第三、赞可夫说:“我们的实验教学法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尽量大可能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对认识的需要得以多方面地表现出来,并且培植、发展这种需要。”又说:“我们把认识的需要提到第一位,是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学习中占着突出的地位。实验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精神需要,以这些精神需要作为学习过程的内部激发力量。”他确认,学习知识、探索真理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不是学生的精神负担,精神压力。这是使学生真心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关键之一。
第四、赞可夫认为:“意志和智力只有在科学抽象上说才能分开,而在具体活动中是不可分割的。”他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法时要能够激起学生对所学的科学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单调乏味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赞可夫提出,教师在运用教育学中经常提到的常用教学方法时,必须自觉地指导学生的智力活动。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必须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力。他认为,不能把教学法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
第五、实验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发展言语”重视教给学生“组织自己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为了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赞可夫要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情境,使学生自由地谈话。在读过课文之后,建议学生结合所读的东西进行无拘无束的谈话,或者复述读过的课文。
第六、根据实验教学法的要求,学生写作文是不要专门准备的,赞可夫认为,专门的准备工作和列提纲会限制甚至压抑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不能用适合于自己个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来揭示题意和表达独自思考的内容。他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第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赞可夫要求恰当地使用直观手段,不应当把直观教具作为教学每一课题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确实需要时才采用直观手段。为了提高小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钻研应用题的文字,根据应用题的结构划出条件、问题、已知数和未知数四个部分,让学生理解应用题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包含什么意思。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不管这些条件和问题在应用题中如何安排,怎样给出,都能找出条件和问题,懂得什么是所要求的数,作出解题方案。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解应用题的知识和技能,自编应用题会有准确的结构,解答应用题也会积累灵活而有弹性的经验,同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第八、赞可夫说,教学方式应该具有多样化的“变式”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采用相应的富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方式。就是在同一种类型或同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情绪反映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更换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给学生提供新鲜感。增强教学艺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他们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涨的情绪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赞可夫提倡的教学方式有:激发诱因式、设置障碍式、层层深入式、随机应变式、快速前进式、启发提问式、自由谈话式、深入观察式、自我监督式、区别对待式等等。
第九、重视对差生的研究和帮助是赞可夫实验教学法的主要特征之一。赞可夫分析了差生的心理特征:①在情感、意志、情绪方面,多数差生有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不服从别人的要求,不管别人的利益,常常跟同学闹矛盾以至发生冲突。他们自尊心强,但是学习成绩差,同学看不起,有的老师不喜欢他们,这就更加使他们与集体合不来,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②“差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求知欲较低,有的还对学习、对学校、对教师有反感。③“差生”普遍表现出观察力很薄弱。他们的观察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而且语言的表达没有系统和条理。“差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差。
怎样帮助“差生”呢?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经常把“差生”留下来补课,额外布置作业,“人家做一道,你就做十道。”赞可夫认为这样做,效果不会好。他认为,“差生”的主要缺陷是发展水平低。“对于‘差生’,更加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例如,对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女孩子,教师采用的方法是:①尽量设法减轻她的思想负担。平常不给她打分数,因此就没有因分数带来的外界压力,也没有人喊她“二分生”。②逐步使她树立学好的信心。例如,估计她能回答出的问题,教师就当堂提问她。估计她回答不出,就不提问她。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她观察事物。久而久之,她积累了较多的关于事物和现象的观念,语言的描述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她开始有了求知欲,有了认识事物的兴趣,这样就调动了她学习的积极性。④对待她不能性急,先不急于叫她考出好分数,但是要求她在发展上一步一步地有所提高。教师偶尔也给她补课和布置习题,但是首先注意研究她的“思路”:她在哪一个环节上没有“接通”?补课和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准”,即每出一道题,都要起到启发作用。⑤吸引她参加她所喜欢的课外活动小组,参加班级的其他集体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对她采取善意的帮助的态度。通过以上措施,这个差等生终于赶上来了。
第十、赞可夫强调,为了在教学上培养“学习的内部诱因”和“认识需要”,必须改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感情。这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他认为,教师如果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在备课中,备教材是实,备学生是虚,即使有时备学生,一般也只是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而不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教学是搞不好的。他说:“要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与忧愁,恐怕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