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此原则的根本用意是从减少重复中加快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扩大知识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增强理论深度,即通过加快教学速度,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原则质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从广度中求知识深度”,这个质量就是扩大深度,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概括能力。
由于教学速度与教学质量之间,知识本身的量与质之间都存在着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就有可能揭示所学知识的各个方面,加深这些知识并把它们联系起来。”按照此原则进行教学模式:减少重复→加快速度→扩大广度→建立联系→增强理论概括能力。
据此,对中学生的理科教学,必须改进习题教学方式,提高复习效果,努力做到:
1.精选习题,启发学生独力思考
理科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习题的类型与变式全部同时教给学生,忽略了选取真正最基础、最本质、最代表中心概念训练的典型例子讲解,造成学生死记公式、模式,不需要动脑,只要确定了习题属于哪种类型,套套公式和现成的框框就能顺利完成习题,教学成了“才智屠宰场”。殊不知这样做却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一旦他们碰上不常见,即使难度不超过解答出的那类题型或者是毕业后碰到实际问题,也会束手无策,在习题教学中赞科夫主张不要进行盲目的、互不联系的大量机械练习,习题要精心挑选和编排,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思考、推理,独立地探索问题的答案。他认为,训练技巧,一定数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要在学生一般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安排得当,不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应注意启智训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掌握习题的变式,培养变式思维方式,不搞多余重复的练习。教师应精选最基本的知识点、中心概念和例子。其他的训练由学生去推演、归纳、思考,独立地探求问题解决办法,只有经过学生的头脑加工,才能使之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
2.减少重复,扩大广度,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
怎样巩固知识,提高复习效果?赞科夫有他的独到见解。第一,在减少重复中求教学速度。赞科夫反对“教学中多次单调重复”,认为这是烦琐哲学和形式主义,浪费大量教学时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劳动,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理科教师应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学时效,不要把简单、重复的作业练习作为对学生的惩罚手段,使学生形成一种负重心理状态。教师应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游泳”技术,减轻学生的负担。第二,强调理解、思考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赞科夫认为保持成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对有关材料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内容,那么虽然他并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教学内容,促进其积极地思维,从多个角度、多种联系中去理解教材,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三,以知识广度达到知识深度,把理解所获得的知识纳入广泛的知识体系中。赞科夫指的知识广度并不单纯意味着知识范围扩大,主要指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只要我们注意了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了这些联系的多样化和多方面性,形成了结合紧密的知识体系,知识就能够牢固地保持在学生记忆里。”中学理科的每一门学科往往是该门学科各分支学科的综合。
教师不能把知识一条条孤立地去教学,应该既要把知识分解为一份份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又要不断注意各知识间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该学科的整体结构有一个总的认识,使他们不仅理解各部分知识内容,而且理解这些内容间的关系;不仅能掌握一门学科内各分支学科知识间(如数学中代数、几何、三角)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掌握该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系统地揭示这些联系,学生就会在联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加深对各个概念的理解,其知识的获得就会更牢固。
赞科夫认为,课堂教学不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促进他们发展的“唯一形式”。同时,还应引导和放手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认识周围环境。因此,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还应注意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通过户外观察、参观、动手实践等课外活动,使学生感性认识上的知识增加,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广泛兴趣,使学生视野越来越广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为,社会生活可以唤起学生生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是一种以学习为主的精神生活。赞科夫认为这种精神生活应该是积极、充实的,甚至要非常热烈的,因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他竭力主张改变教师单纯讲,学生单纯听的陈规旧习,应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
如果班级里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能够把自己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加入到谈话、争论、思考里面去,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理科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这种生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的唤起,不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害怕课堂上出现“混乱”不可收拾的局面。其实,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角度,师生间、学生间非合理性意见交换,会产生“富有启发性的创造性隐喻”。因此,在师生问答或学生间相互讨论中,要允许非合理因素存在,使教学充满探索性,不要顾忌暂时的“混乱”局面。此其一。
其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一部分是科学的基础知识,构成知识结构的主干;一部分是开阔性的知识,构成学生雄厚、广阔的智力背景。学生的知识面越宽、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和速度也会越高,思想广度、深度和灵活性也就能发展到较高水平。传统的理科分科教学强调孤立、分化的知识类型,忽视学科知识和方法之间的交叉,学生只能孤立、片面地认识自然界的现象,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自然。而现代社会中能源、环境、人口等问题又不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需要学科的综合解决。同时,分科课程的设计注重各学科本身的逻辑完整性,使新的科技知识难以融合在原来学科体系中,理科教学内容狭窄,难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因此,理科教学应通过科普读物,设置综合理科,开展STS教育等途径来增加学生知识容量,扩展学生的视野。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形式,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方面起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理科教学是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在能力的培养上,又只注重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培养,不重视社会需求的能力培养。缺少观察、调查和实验操作,教学内容和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实际脱节,学生缺少一个扮演参与者角色的机会。赞科夫认为,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人才,教师应该让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广泛地接触社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理科教学中应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社会生活观察”选题,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地考察,使书本知识运用于广泛的生活实际,不仅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水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