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劳动教学

第六章 劳动教学

——劳动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劳动操作的特点就是脑力活动和手的活动相结合。

——看起来,这一点正是劳动教学的多方面性的源泉。劳动教学里,既包括掌握一定的手工技能和技巧,也包括了解材料的某些性能。精确和认真地完成一件制作品,合理地使用时间、原材料和工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劳动教学过程中,还能培养这样一些宝贵的个性品质,如学会集体工作、热爱劳动、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等。在我们这次简短的谈话中,自然不可能哪怕是简单地涉及劳动教学法的各个方面,何况我们的任务也并不在此。我们是不是应当集中地谈谈几个重要的问题。

——劳动教学是在学生制作一定的物品的过程中实施的。看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学生是怎样着手制作物品的,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我指的是教学法和教学法观点: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还有另外一个与前一个问题有机地联系的重要问题:怎样进行劳动教学,才能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最好的效果?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当回顾一下不久以前的情况。多年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就是所谓分工序教学法。一件指定物品的制作,被划分成一系列依次完成的工序。教师演示和说明应当怎样完成第一道工序。当第一道工序完成后,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演示和说明,直到制成整个物品。

——采用这种方法,实质上就是把学生的独立性和首倡精神完全抹煞了。儿童是在教师的口授下制作物品的。

——采用分工序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很特别的,如果说得更确切些,——是令人可悲的。正如特·恩·巴尔科娃、叶·符·古里扬诺夫和奥·斯·卡兰杰耶娃所进行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和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任务,两者显示出很大的差别。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准确而精细,使人爱看。但是同一批学生,当让他们在课后,即没有教师来演示和解释每一道工序而完成同样的作业时,他们就会显得毫无办法。

——后来曾经尝过吸引儿童来思考和集体讨论制作物品的程序,说明工作时需要使用哪些材料和工具。

——对这种尝试我是很熟悉的。如果深入地分析一下所建议的操作过程,就会看清楚,这种做法距离让学生独立做出未来工作的计划还很远。儿童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教师挑选其中正确的答案,把它们依次写在黑板上。这么看来,虽然教师也听取了学生发表的意见(其中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按照教师抄写下来的计划来制作物品的。在这里表面上看起来有一点学生的独立性,但事实上他们还是在指一步做一步的情况下制作所规定的物品的。区别只不过在于教师不是用分工序进行口授的办法,而是通过书面形式把所有工序按应有的次序给予指示罢了。这是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前进了一小步。但是对于劳动教学法,从让学生独立做计划的意义来说,却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改进。

——还应当注意到,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分析物体的样品,学习把样品、物体的零件跟教师挂在黑板上的现成图纸进行对照。

——这就是说,当儿童甚至在教师口授下弄懂计划的时候,已经把许多时间占掉了。

——从讲解图纸开始来确定制作物品的计划,这种做法似乎是好的。然而我总觉得这在教育学上有些失策,可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失策在什么地方。

——我认为得,失策的地方就是在于照搬了那生产部门的工作过程。

——这有什么不好的呢?看来,劳动教学也就应当以工人的劳动过程作为指南。

——当然,现代化劳动过程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在建立劳动教学法时是应当考虑到这些特征的。但是,为什么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儿童看图纸,并且教给儿童这样一些技能,例如分析样品、把样品和零件跟现成图纸进行对照呢?在这里,死教硬练的现象太显眼了。难道不能这样来做,就是让儿童完全独立地设计未来的产品,而不要使用别人塞给他的拐棍吗?

——经验证明,让儿童独立制订制作简单物品的计划,这在一年级就有可能做到。

——最好让我们了解一下,让儿童制订一定物品的制作计划究竟是怎样具体进行的。因为这样来安排劳动教学,使儿童尽可能独立地计划眼前的工作,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显著的成效。

——让儿童制订计划的做法,就是叫他们提出,应当完成哪些工序,以及按照什么顺序来完成这些工序。这要取决于即将制作的物品的构造情况: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以及这些部分之间是怎样互相连接的?也就是说,要制定出制作物品的计划,必须分析学生们所建议的模式。

让我们举一节课为例。在这节课上,儿童制作一个纸制降落伞的模型(课时计划是伊·伊·布德尼茨卡娅设计的)。讲台上放着几个现成的降落伞模型。女教师拿起一个模型作为样品给孩子们看,指出降落伞的各个部分,把它们的名称写在黑板上。然后,女教师把各个模型发给各排学生传看,让儿童仔细地观察。在察看模型的时候,儿童头脑里形成关于它的各个部分如何连接的表象,而在制定作业计划的时候就可以以这个表象作为出发点。

——首先,很自然地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应当从哪里动手来做降落个(见略图)。

女教师:“我们开始从哪里做起呢?”

嘉里亚:“从伞顶做起。”

女教师:“我们最先应当做什么?”

嘉里亚:“我们应当剪出四张小纸片,把它们贴在一张大纸上。”

女教师:“是不是应当从这儿做起呢?”

舒拉:“应当拿一张纸,用剪刀把多余的纸剪掉。”

斯拉瓦:“应当先做出一片正方形的纸。”

女教师:“这就对了!”

女教师:“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呢?”

丹尼亚:“应当把正方形的纸折成三角形。”

女教师:“这些线叫什么名称?”(指着说)

安德柳沙:“对角线。”

女教师:“怎样得到对角线呢?”

安德柳沙:“应当折成角。”

女教师:“什么角?”

安德柳沙:“对角。”

女教师:“好的。然后我们做什么?”

柳霞:“我们要用纸剪出一些小方块,好把棉线粘在上面。”

女教师:“大家仔细看看吊绳。你们看见了什么?”

谢辽沙:“是四根同样长的棉线。”

斯拉瓦:“线的长度大致相当于平顶宽度的四倍。”

img

图1 降落伞模型,图上方是简易的方案

女教师:“真能干,斯拉瓦!你看得很好。开头我们先大致地决定一下棉线的长度,然后在我们拴下面的重物时再把它们比得一样长。我们怎样把拴吊绳的那些小方块纸粘上去呢?粘在哪一面?”

娜塔莎:“粘在里面……”

伊拉:“降落伞应当是有棱的一面朝上的。所以小纸块要从里面粘上去。”

女教师:“在粘吊绳的时候,还应当想到什么?”

伊拉:“要用糨糊把吊绳粘在小的纸方块上。”

女教师:“可是怎么来粘它们呢?”

柯里亚:“粘在四个角上。要使这四个角跟伞顶符合起来。”

女教师:“要使伞顶的四个角跟小方块纸的角相重合。而吊绳朝哪个方向拉呢?”

尤拉:“都是一样的,一律从边上向下拉。”

安德柳沙:“朝角上,朝对角线的顶头上拉。”

女教师:“以后呢?”

米沙:“在底下把吊绳打个结,再拴上一块重物。”

女教师:“是不是马上拴好重物,就可以放了呢?”

米沙:“不,应当稍微等一等,要等糨糊干了。不然的话,糨糊粘不牢,吊绳就会脱落。”

——因为在一年级儿童刚刚开始分析样品和计划眼前的作业,所以这些过程具有一定的特点。从上面引的一段课堂记录可以看出,在分析样品时,女教师要给予某些帮助,把模型各部分的名称叫出来。计划的制定是由前一道工序向下一道工序进行的。到后来,学生就要不停地向下一个阶段前进,做到独立地分析和预先制定物品制作的整个过程的计划。自然,在这一点上,随着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其他条件的不同,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性的相互关系上,还可能有不同的具体方案。

——这节课突出的优点就在于,在教师的不太多的干预下,儿童自己一步接一步地前进,给制作指定物品的过程作出了计划。但是我还不大明确,女教师怎样才能了解,是否所有的儿童都理解了这个作业计划呢?

——女教师一直在仔细地注视着孩子们:他们是否听懂了同学们的回答,他们是否意识到了教师对错误答案的不赞成的态度,等等。在必要的地方稍许停顿一下,给较差的学生一个自己醒悟的机会,而有时候教师还给以指点。然后再向下进行。

——听了您的介绍,我想到,在劳动教学法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儿童通过重复练习而强行学会的,而另一种则是儿童主要靠自己去找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当然,在第二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放弃指导学生的责任。教师敏锐地观察着他们,而当有的儿童不能应付的时候就给以帮助。

——应当承认,我向来没有从教劳动课得到过满足。我也知道,劳动课在培养学生的宝贵品质和掌握技能技巧方面,本来是能够取得很大成果的。但是我始终感到,劳动教学法里好象缺少一种什么东西。因为劳动教学正是由于它本身的特点(我是指脑力活动和手的活动相结合),本来能够在其他学科的效力所达不到的地方做出巨大成绩的。

——在劳动课上,学生分析是具体的实物,而不是象在俄语和教学中那样是跟词、句、数的关系和运算打交道。因此,劳动课上的分析更接近于年幼的学生,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应当利用这种可能性,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发展他的意志品质(制作一样东西要有计划,做得认真、精确,把工作进行到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给儿童提供很大的独立活动的可能,他们也就会经常地犯错误。这一点也许会成为劳动教学中的缺点吧?

——在教学法(而且不单是劳动教学法,也包括俄语和数学教学法)里,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使儿童杜绝错误,预防错误。固然,让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放任自流,那是不正确的。如果儿童懂得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犯了某些错误,那倒没有什么可怕的。何况,这样的错误倒是有助于理解儿童做了些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完成作业才算正确。有一句聪明的格言:“要学会游泳,就得下水。”这句格言不仅对于劳动教学,而且对于低年级全部教学工作方法来说,都是很有教益的。如果总是用一根背带牵着儿童走路,他们长大了就会成为意志薄弱、消极被动的人。当他们升入以后的各个年级而必须独立地掌握复杂的教材时,他们就会显得束手无策。

——让我们再回到儿童制作降落伞模型的那节课上来。当女教师看到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就提出问题:“我们下一步应当做什么呢?”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时,女教师就暗示他的回答是不对的,而当他作出下面的回答(“应当先做出一个正方形”)时,女教师则给以肯定的评价(“这就对了!”)。遇到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表述的情况时,女教师就做出确切的表述,并把儿童的回答继续说完(“开头我们先大致决定一下棉线的长度,然后在我们拴下面的重物时再把它们比得一样长”)。由于采取了这种教学作风,课的进展速度就很适当,没有那些纠缠不清的问题(“你到底懂了没有?你说说看!”)和多次重复。

在后半节课上,当儿童已经在做模型的时候,女教师就向别的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就不再提问已经问过的那些学生了。这样,就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对物品的计划和制作发表意见。当学生提出的工序不正确或不准确时,女教师就喊另一个学生,让他纠正同学的意见,或者女教师自己给以指点。例如,当作业进行到要做出四块粘吊绳用的小正方形纸片时,一个学生建议先裁出一条两边均匀的纸条,再把它分成四段;女教师就说,这样做出来的可能是长方形,而粘吊绳需要的是正方形。

劳动教学这条途经的一个突出转点,就是教师从拟定计划和制作物品的具体进程出发而利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并能注意到个别儿童所遇到的困难。这里没有那种亦步亦趋的做法,就是教师把现成的操作计划和完成工序的方法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只要照样执行别人交待的事情就算了。我们在这次谈话开始的时候就明确地指出过,有时候儿童的独立性只是一种假象,而事实上并不存在。教师应当非常敏锐地观察,学生究竟是真正地思考,还是那些回答表面上看来是他们自己的回答,而事实上却是直接和间接地由别人暗授的,应当把这两种情况区别开来。

——劳动课还有一个可贵的标志,这就是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正是由于技能和技巧在这里占有很大的地位(而这是应当如此的!),就有可能在制作物品时,忽略了结合学生所接触的那些物品和过程,用有关的知识去丰富他们的头脑。

——事情的复杂性就在于要避免两种极端:既不要把劳动课变成单纯训练技能技巧的课,也不能把劳动课变成专门谈论材料性能、采用哪种技术方法更为合理等等的谈话课。

——无论对劳动教学本身来说,还是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很重要的是两件事:不仅要让学生独立分析样品和计划眼前的工作,而且要把实际操作跟认识某些物理现象结合起来。这在低年级已经有可能实现,而在以后,当然更应当充分地开展起来。

——看来,在低年级,只能以最基本的形式,给予学生某些有关物理现象的知识吧?

——当然!但是把认识活动有机地渗入到劳动操作中去这一点具有原则性的意义。从最开头起,就要给学生“定好调子”:不仅要用手做,而且要思考制作某种物品时所观察到的现象。

这里可以举二年级的一书课为例,这节课是制作“听话的小鱼”(伊·伊·布德尼茨卡娅设计,见图)。这种“听话的小鱼”做法如下:拿一只生鸡蛋,在它粗的一头敲开一个不大的洞。把蛋青和蛋黄都倒出,只用蛋壳。拿一小块油纸,用蜡把油纸封在蛋壳的洞上,再用针在油纸上刺一个小孔。在蛋壳尖的一端上画上小鱼的眼睛和嘴巴。再拿一块绒布对折成双层,裁出做小鱼身体的布片,然后用针线把布片的边缘缭起来,以便做成一个小袋子,要使蛋壳的粗的一端装进这个小袋子里,装到整个蛋壳长度的三分之二为止。然后把小鱼的身体粘结在蛋壳上,于是“听话的小鱼”就做好了。

把小鱼放进一个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容量一公升的就行)。必须注意使小鱼的头浮在水面上,而身体要浸在水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给小鱼尾巴上插几根大头针。大口瓶里的水加到快满时为止,然后用一片橡胶薄膜把瓶口盖上并且扎紧。现在,只要用手按一下橡皮,小鱼马上就会潜入水底,而把手从橡皮上拿开,小鱼又会浮到上面来。

img

要说明小鱼会浮沉的原因是并不复杂的。在水面和橡皮封盖之间留有少量空气。当我们用手掀压橡皮的时候,就是压缩这部分空气,空气又压缩水,水就开始压缩蛋壳。这时候,一部分水进入蛋壳,小鱼变重了,就会沉到水底去。当我们的手离开橡皮封盖以后,水里的压力恢复原样。空气把水从蛋壳里排挤出来,小鱼就浮起来了。

——这里面儿童的认识活动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儿童相当容易地确定教师的手对橡皮薄膜的压力跟小鱼的活动之间的联系。儿童借助教师所提的问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弄清所发生的变化的机制:水穿过小孔而进入蛋壳,小鱼就下沉。

这一点从几段课堂记录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更具体。下面我引几段课堂记录,里面反映出学生是怎样弄清楚“听话的小鱼”在沉浮时所发生的过程的。

女教师:“大家仔细看看,蛋壳上的洞是怎么做的。然后让我看小朋友当中谁最聪明,最会观察。”

舒拉:“我看出来了。油纸上戳有一个小孔。”

女教师:“真能干!看得很好。大家怎么想的,为什么要有这个小孔呢?”

安尼娅:“大概,水是往那里边流的。”

女教师:“如果有许多水流进了蛋壳,会怎么样呢?”

嘉里亚:“小鱼就会下沉。”

女教师:“可是为什么它后来又浮上来了呢?”

嘉里亚:“因为水流出来了。”

女教师:“是不是大家都弄懂了,为什么小鱼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又浮上来?”

柯里亚:“我还没有完全弄懂……那末为什么水一会儿流进蛋壳,一会儿又流出来呢?”

女教师:“真聪明!大家看,柯里亚注意到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呀,是有一种东西迫使水一会儿流进这个小孔,一会儿又从里面流出来……”

——可是,把课堂的许多时间花费在谈话上,这样做是否适当?在劳动课上,儿童应当用手做事,而不是进行推理、设想、弄清所看到的现象的原因,等等。

——那样的劳动课将会变得非常贫乏,无论对掌握劳动技能来说,还是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其效果都会大大降低。

——也许,您没有注意到,在这堂课上所进行的讨论中,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是跟论证物品的制作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就拿儿童制作降落伞那节课的情形来说吧。

女教师:“现在把你们的降落伞按对角线拆起来。在正中心,把最小的尖端剪掉。(儿童按照指示做了。)那末,现在,安德烈,把你的降落伞放下去。(降落伞平稳地下降。孩子们高兴地鼓掌。)那末,为什么伞顶上要有一个小洞呢?”

塔玛拉:“如果没有这个小洞,降落伞就会翻过来。”

女教师:“为什么呢?”

马立克:“因为要使空气通过。”

女教师:“现在大家看我来表演。(女教师一只手拿起一顶下面垂着一块橡皮的降落伞,另一只手单拿一块橡皮,同时放下去。)为什么第二块橡皮一下子就落地,而第一块橡皮却平稳地下降呢?”

舒拉:“降落伞有纸撑着。纸很轻,慢慢地飘。”

女教师又拿起一张纸,按竖方向放下去,同时拿起一顶带重物的降落伞放下去。

斯拉瓦:“纸很快地落下去了。应当把它撑住。”

女教师:“靠什么来撑?”

斯拉瓦:“靠空气。”

女教师:“那么是什么撑着降落伞呢?”

斯拉瓦:“是空气。”

女教师:“为什么空气能撑住降落伞,而不能撑住这张纸呢?”

谢辽沙:“降落伞上的纸是弯过来,象一个倒放的小碗一样。空气进入里面,撑住了它。”

女教师:“那末为什么要这个小孔呢?”

谢辽沙:“空气太多了,就会把降落伞吹得翻过来。”

伊拉:“从小孔里出去的只是多余的空气。”

女教师:“降落个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会有很多空气进到里面去,它就可能翻转过去甚至破裂,所以在伞顶上要开一个小孔,使一部分空气流出去。”

——的确,甚至最初步地让学生理解一些与制作的物品有关的物理现象,也会使他们的作业变得有意识。这样来安排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能达到劳动技能有较高的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因为实际操作跟思考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此外应当补充的是,在一般发展上的进步,对于完成劳动操作也有有利的影响。我们为了研究学生的工作过程而进行了一些专门的作业,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作业是对每一个学生单独进行的,以便能够仔细观察到学生制作指定物品的进行过程。我们要求儿童照着样品用硬纸做一个小盒子。学生在班上还没有做过纸盒子,所以这项作业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我们找一个二年级学生来,给他一个现成的盒子作为样品,再给他一张固定尺寸的长方形硬纸。主持作业的教师对学生说:“你仔细看看这个盒子(样子),要做得跟它完全一样。”

——关于如何计划眼前的工作,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了。现在感兴趣的是想知道:制作物品的过程本身是怎样进行的,其中包括学生是怎样认识到所犯的错误以及如何改正的。

——一般来说,实验班的学生在制作盒子的过程中就已经能发现和纠正所犯的错误。而普通班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发觉自己所犯的错误。实验班的学生在一般发展上远远地走在普通班学生的前面,这一点表现在他们有很高的自我监督水平。

在学生对自己的操作的理解方面,也发现有巨大的差别。当学生完成作业以后,要求他对完成作业的过程做一个口头汇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解程度。

实验班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不仅能够叫出他们所完成的操作的名称,而且能够指出每道工序在一系列工序中的地位。因此,可以做出结论说,学生对他们完成的工序是充分理解的。

例如,实验班的一个学生,在做出纸盒以后叙述说:“应当先把纸裁成正方形。然后把它对半折叠一次。接着把它展开,掉换另一边再对半折叠一次。然后,把纸的一半再从一边对半折一下,接着从另一边对半折一下;其余一双对边也这样各自对半折一下。现在我们要在四个角上的小正方形的折痕上剪几条缝。两个小正方形在一条边上开缝,另外两个在另一条边上开缝。现在在小正方形的外面涂上浆糊。然后把第一个涂有糨糊的小正方形弯过来压在一边的小正方形折痕上,在另一边也是这样弯过来用糨糊粘住。其余的两个小正方形用同样方法处理。纸盒就做成了。”

在普通班,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能够正确地做出关于完成作业的口头汇报。这个班的大多数学生,在讲述他们如何制作物品的过程时,都遗漏了某些工序。

——在劳动教学中,应当严格注意那些所谓技术性的技能和技巧,例如:按规定的方式折叠纸张,照划好的线平稳地剪裁,均匀地给纸张或其他材料上涂糨糊和粘贴,等等。但是在我们的谈话里没有涉及问题的这一方面。

——毫无疑问,获得技能和技巧是很重要的任务。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这一任务而忽略了这样一些品质,如让学生理解自己的劳动操作、学会自我监督、计划即将进行的工作,等。而在教给学生技术性的技能时,当然也需要探索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对待劳动教学的两种观点是有根本区别的,走的不是一条路线。无论是这样的或那样的学生,在技术性的技能和技巧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计划眼前的工作、理解自己的操作和自我监督能力方面,实验班的学生则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这些方面,劳动教学既影响着到儿童的一般发展,同时又为高质量地掌握劳动操作能力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