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的高难度概念含义之一是克服障碍,要求教师在设置障碍中激发学生智力情绪;另一层含义是指学生的努力,即在学生努力的过程中培养其独创精神,同时要求教师在掌握分寸中把握住难度标准。其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按照此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设置困难障碍→激发学生的智力情绪→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排除障碍、解决疑难。
众所周知,教育过程是一个充满难度的过程。对此赞科夫认为,“难度不是任意一种难度,而是要能认识所学习的现象的本质,认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的那种难度……”他的“高难度”,不是说教材越难越好,而是选择学生经过努力而能被理解的材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不是意味着提高某种抽象的“平均难度标准”,也不是用大量的复杂作业去折磨学生,去引导学生克服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学生的精力发动起来,不是靠记忆工作,而是靠思考、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正确把握难度分寸,“如果不掌握难度分寸,那么儿童因为不能理解所提供教材,就会不由自主地走上机械记忆的道路,这样,高难度反而从一种正面因素变成反面因素了。”
我国的中学理科教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影响,难度分布与指向是一种偏离全面发展目标难度,在程度上表现为偏离适度中线的过度或缺乏难度。所谓“过度”,是教育活动给定困难超过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发育水平所能承受和心理发展程度所能进行的限度,使学生超阶段、超负荷运载。传统的理科教学,往往离开了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探究。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的科学知识,忽视学生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来许多知识完全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掌握,而被转嫁为沉重记忆,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大堆科学知识,也仅是停留在机械地死记硬背空洞的科学理论和事实的地步,对一般自然现象难以作出科学合理地解释。有些教师人为地拓展教材本身的难度,致使高一层次教学内容下移,造成学生一知半解,以致囫囵吞枣。与“过度”相反的另一面是理科教学在某些方面表现为缺乏难度,教师忽略了只有在理科教学中才能体现的对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训练,往往缺乏难度。教师的教学恐怕只剩下一个内容上的理解难度,而理科教学中特有的实验动手操作等环节就根本无难度可言。教师与学生都已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实践性地去做、或很少去做,如是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极差,这是目前我国理科教学的通病。
因此,理科教学必须掌握“难度”的合适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量的全面性,不仅是要促进智力发展,又要考虑情感、意志等因素;既要有教学内容的难度,又应该有学生活动的难度。量的要求的核心点是难度的全面性,质的要求的标准点是难度的科学性,科学地把握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既要避免超限的“难度”,难到学生身心难以承受,经由努力无法逾越的程度,或没有任何差别的“平等相待”;又要防止无益于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缺乏难度,这便是最合适的难度。
为此,第一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赞科夫强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所谓激发“内部诱因”,就是教师要唤起蕴藏在学生心灵深处渴求知识的愿望,使他们形成一种排难解疑、寻根究底的强烈的探求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按赞科夫所言,就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和意志,形成学生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目前我国中学理科教学正是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情绪等精神需要,教师采用的是呆板、缺乏灵活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即使考虑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但也只是注重其外部动机的刺激,如荣誉感、上进心的激发,只是在教学中采用科学家故事、科学的社会功用等方面的内容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方法只能在短时间内奏效,无法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事实上,理科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激发学生学习“内部诱因”的内容,如让学生在实验中、解题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数学及自然科学特有的科学美,学科中孕育的科学方法等都是能唤起学生“内部诱因”的教学内容。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注重智力因素,忽略学生的其他心理因素;不能离开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孤立地抓双基教学,抓智力发展,应该是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抓智力发展,把发展学生的智力放在一般发展水平上。
第二必须充分运用材料,创设问题的情景。赞科夫认为,学生有一种想把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说出来的实际冲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这种讨论问题的情景,满足学生的这种精神需求,并加以培养和诱导,回答学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国教师习惯于多讲,讲些零星琐碎的片断知识,教学语言多是大众化的形式,很少用理科教学中的科学语言,不能启发学生思考,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也是片断、散漫,不想通过自己努力将知识作一番逻辑整理,只期望现成答案。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景,善于设“障”立“疑”,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使学生于无疑处有疑,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解决认识上困难的要求,从而去认真思考研究问题。这种问题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是充分运用教材。赞可夫说“不主张人为地在掌握知识中设置矛盾。教材中就包含着很多情景,在此情景下,学生所学的新旧知识之间会发生冲突……,我们应当利用这些冲突,以唤起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不断上升到更高阶段。”目前,理科教师往往对教材缺乏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真正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不善于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情景。因此,教师应遵循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困难的问题,设障立疑,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避免问题的提出太难或太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