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发展”的理论基础

(四)“一般发展”的理论基础

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和以往那些以思辩为基础的形形色色的教学论不同,它有着自己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赞科夫的第一阶段实验是从1975年在莫斯科第一七二学校里选取了一名刚从师范毕业的女教师和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一年级班开始的。另外找了一个有经验的女教师所教的同样的一年级班作为对比班。实验班按实验室设计的新体系进行教学,对比班按传统体系教学。这样坚持了四年,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第二阶段,实验工作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先在30个小学班里实验,后扩大到25个地区的100个班里实施,最后扩大到了1,200个班级。十年中的广泛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实验班学生,不仅在知识水平上,而且在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均大大高于对比班级。对“差生”的对比实验结果,也有力支持了实验论点。

实验开始时,赞科夫和他的助手们的设想还是粗浅而狭窄的,目标也不是十分明确,实验过程逐步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深化了设想,以至于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正如赞科夫所说:“新体系无论就其整体和细节来说都正是在班级实际工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他们的论点和思想是从一、二阶段实验中抽象出来,又被以后的广泛实验所验证、丰富和发展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的思想就是被实践检验过的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教学思想,比起过去那些以思辩为基础的教学论来,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的基础是坚实的。

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项科学成就,都必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结果。同样,赞科夫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并且还应指出,他是站在许多巨人肩膀上的巨人。

首先,他是站在凯洛夫及凯洛夫以前的那些教育家肩膀上的。不管赞科夫本人如何尖锐而激烈地抨击着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不管有些人如何把赞科夫和凯洛夫视为两个对立学派,如何把教学新体系与传统教育学视为互不相容的两个体系,但这些人怎么也难以否认赞科夫的新体系是在凯洛夫传统教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这无论是从他和凯洛夫工作关系还是从新体系的思想渊源方面来看,都是确凿无疑的。并还应指出,即使赞科夫的重大突破,有许多地方,也仍然离不开传统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如为解释“高难度”“高速度”而提到的“不是越难越好”和“越快越好”,要求“掌握难度的分寸和适宜的速度。”这和量力性巩固性原则不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吗?更不必说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和自觉性原则的相近关系了。

赞科夫从俄罗斯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那里也吸收了不少营养。乌申斯基早就说过:“学校不仅应该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且应该满足将来的需要。”从赞科夫的那些有关“一般发展”的论述里不是可以找到这句名言的真切的影子吗?

赞科夫也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那里继承了宝贵的遗产。维果斯基的“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和“变最近发展区为现有发展区”思想,不正是“高难度”“高速度”原则的生长发育的土壤吗?

巴甫洛夫的生理学和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也给了赞科夫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巴甫洛夫的生理学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器官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种器官的发展要以其他器官的正常发展为条件,赞科夫从这里产生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要依靠感情、意志、身体的“一般发展”的充满辩证法的教学思想。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条件反射理论指出:“如果刺激集中在皮层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就会使这个地方的细胞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这使赞科夫更加相信只有把教学变为灵活多样富于兴趣的活动,才会有更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