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对象体现全体性

(三)发展对象体现全体性

使班上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是赞可夫教学发展思想的精髓。赞可夫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完全超越了布鲁纳的教学论对“卓越”和“英才”的偏爱,呼应了布鲁姆掌握学习策略对绝大多数学生都成才的信念。主要表现:(1)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他提出的所有教学原则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反复强调,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必须通过教学得到一般发展:(2)必须加强对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切实做好转化工作。他认为,后进生之所以在学习上落后,原因是十分复杂。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后进生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后进生在情感、意志、情绪方面,有“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在学习动机方面,缺乏学习愿望,求知欲较低;在认知方面,观察力极差,经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提出转化后进生最有效的方法是“花力气在他们的发展上不断地下功夫”,从而也能够使“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技巧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才能消灭教育的“废品”或“次品”;(3)区别对待,实施差异教学。赞可夫提出,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不是要将学生的水平拉高就低,使之一般齐,降低教学要求,限制优等学生的发展,而是让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都在自己的智力起点上,按照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得到最理想、最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区别对待”,力求将相同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赞可夫主张在学生差异性和教学活动差异性之间以“适度”、“分寸”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的灵活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