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科夫与布鲁纳的教学论思想(一)
教学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有关教学的理论早已有之。我国两千年前的《学记》就是全世界最早的教学论的专著之一。古代的学校进行个别教学,没有建立班级授课制度。所以古代的那些教学论著作,实际上都是研究个别教学的问题。
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欧洲有些国家工商业发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日益富裕起来。他们用赎买方法或者通过斗争,从封建主那里取得独立;他们所在的一些大乡镇也就成为自治单位,成为城市。这时,中古以来专为培养神职人员而设的教会学校,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市民学习知识和掌握读写算技能的要求,因而出现手工业者和商人自己办的学校。这些学校除读圣经外,还注意传授与业务有关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但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是个别教学。直到十六世纪,由于工商业进一步发达,市民子弟人数激增,社会也需要大量具有一般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为了提高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效率,以便容纳更多学生入学,在一些学校中开始实行班级授课制度。正是基于这种历史条件和需要,1632年,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写成《大教学论》一书,这本书成为人类第一部系统论述班级教学的教学专论著。他总结和完善了学校的班级授课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班级教学的理论、原则、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编出学校实际应用的教科书。夸美纽斯的许多论点和实践都是很先进的。他的教学理论成为传统教学论的典范,对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39年,凯洛夫接受苏联政府的委托,根据马列主义文化教育学说,汲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学家的一些理论,在总结苏联早期正反两方面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教育学》(原名《教育学的参考材料》)一书。其中教学论部分主要就是对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夸美纽斯生活在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的各种矛盾在他的思想里也都得到反映。在他的世界观里,既有自发的唯物主义的某些因素,又交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凯洛夫一方面摒弃夸美纽斯思想中这些落后的唯心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汲取其中许多有益的东西,如确认班级授课制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教学中要贯彻直观性、自觉性与积极性、量力性、巩固性和系统性诸教学原则等等,把教学论建立在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从而把传统的教学论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他虽然批判继承了夸美纽斯教学论的许多论点,却没有继承夸美纽斯提出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论点,即学校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教学,又要保证发展他们的才能。这不能不是凯洛夫的教学论的一个很大的弱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高速进展,使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学校的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这些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传统教学论历来把人的头脑看成是一个专门贮存知识的仓库,教学的任务就是用知识去填充学生头脑的仓库。学生的学习就是收集知识,贮存知识;收集贮存的知识越多越好。但是,现在由于知识爆炸,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不断地在成倍地增加,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又不能无限延长,如果仍然像传统那样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贮存知识的仓库,那么这个仓库怎样能在有限的期间贮存得了如此大量不断增长的知识呢?
何况现代科学表明:人大脑存在四个功能区域,即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贮存只不过是大脑的一个区域功能。如果把人的大脑单纯视为知识贮存仓库,势必形成贮存功能膨胀,压抑其他功能的发展。而科学史上大量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缺乏较高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想象力,那么绝不可能在科学事业上作出贡献。
“知识爆炸”不仅意味知识数量的增加,也意味着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由于科学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不断变化更新。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一般都在十年以上,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论的观点,把大脑当成贮存知识的仓库,即使这个仓库能收集贮存大量知识,这些知识由于陈旧周期的缩短,很快也就会成为废品,今天学校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又怎能测证它们符合明天社会的需要呢?
在过去岁月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进展较慢,科学技术的门类比较稳定,学科的门类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现在学科的划分愈来愈细,分支愈来愈多,趋向高度分化。在另一方面,客观世界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统一的整体。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多种多样的联系,许多边缘学科的出现,都充分表明现代科学研究又有高度综合的趋势。这样,在各级学校教学中便出现如何处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的关系的问题。传统教学论主要在学生贮存知识上下功夫,教学方法强调死记硬背,内容也就越简单越好,既不重视知识的广度,也不重视知识的深度,这种观点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不能符合当前社会对学校教学提出的要求。而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是以儿童年龄特征作为理论基础的。由于班级教学工作只能从一般学生出发,往往不能照顾不同情况的学生的实际,使很多学生都不能得到应有的进展。其实,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不但有年龄特征,而且有个别差异。特别在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学校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班级教学像过去一样,仍然不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无法提高教学的效果,很难达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目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把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集中起来,把教学从一般出发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这也是现代教学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传统教学论虽然也承认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活动过程,由于它坚持仓库的理论,把贮存知识当作学生的压倒一切的学习任务,因此,它不但极端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把片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其结果是只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把教学变成教师单边教学活动的过程,这显然是不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学校的教学任务也是很难有效完成的。
为了要在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面前突破传统的教学论的老框框,探索出现代教学广阔的道路,在当代教学论领域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理论;其中,有两种理论影响最大,这就是苏联赞科夫的教学论和美国布鲁纳的教学论。
赞科夫和布鲁纳原来都是心理学家。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力求把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他们也都感到传统教学论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学校的教学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而且不约而同地都认为教学不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应当是学生得到发展的过程;并且把学生的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论中,学生的发展本来是一个老问题。远的且不必说,就从夸美纽斯算起,三百多年来,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乃至凯洛夫等人都先后提出过;但是,他们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赞科夫与布鲁纳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思想,而是在新的历史阶段赋予这个问题以新的内容,使得现代教学论更富于时代的色彩。虽然他们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都把发展的问题作为现代教学论的核心问题,有着共同努力的方向,但由于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不同,在许多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见解。
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他所谓一般发展是指人的智力、情感、意志等等而言,包括人的个性的一切方面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教学要如何才能完成这个双重任务呢?他认为必须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即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在内的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
在赞科夫的教学论里,贯穿一个中心思想,即教学必须以最好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学生在一般发展上所取得的进展又是他们进一步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因此,所有教学原则不仅要着眼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为此,他提出:必须把教学建立在较高的难度水平上,同时掌握难度的分寸;要求快速学习教材,以理解加强记忆,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深度;学生不仅要自觉积极地掌握知识的成果,还要了解学习过程,培养自学能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与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他十分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因为学生的一般发展是不能在知识的真空中进行的。问题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和儿童生活经验的增长,必须用现代的丰富的系统的基础知识,来代替那些陈旧的贫乏的零星的传统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不应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而要重视多种多样的变式,即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在正确的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不同的经验与风格,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方法。在任何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异是相对的,是可以发展的。只要教师不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对学生有所偏爱,而是全面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愈是“差生”愈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那么,师生之间情谊真挚亲密,课堂气氛活泼愉快,就会有利于全体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与发展。
布鲁纳也要求教学要完成双重任务,不过他认为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得到的是智力发展而非一般发展。至于学校的教学要怎样才能完成这个双重任务呢?他认为主要关键在于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在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再相应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他的教学论的中心思想是:智育的目标是追求优异成绩,又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所以要探求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又不破坏那些不幸运学生的信心和意志的教材,以及掌握这些教材的方法。
学校怎样实现课程结构的改革呢?布鲁纳特别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所谓的“结构”是指每门学科内在的相互联系的概念、定义、原理和法则,“基本”是指普遍而强有力的适用性,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每门学科内在的那些普遍起作用的概念、定义、原理和法则的体系。他认为学生愈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愈能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去掌握和运用那些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既易理解,又不易遗忘,而且能融会贯通,有助于学习迁移,促进智力的发展。他还指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是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完全可以由那些对那个学科领域有极其根本了解的学者、科学家去进行设计。至于让学生尽可能早些快些学习许多重要知识,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布鲁纳还提出过一个“大胆假设”,主张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智力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阶段任何儿童。原来他认为儿童智力发展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表演式表象阶段、肖像式表象阶段和象征式表象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儿童分别以动作图像和概念来认识客观事物,如果教师根据他们不同阶段不同的智力活动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材料和进行指导,这就是智力上诚实的方式。只要这样做,那就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能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把发现法当作主要的方法。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应当包括人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当然,学生主要不是去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去认识人类几千年的认识成果和历史经验。问题是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以自己发现得到的满足作为学习动机,这样的学习就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的知识深刻,就久久不会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布鲁纳十分重视发现的学习,甚至要求小学生也都要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成为一个“发现者”。他还认为,人们在参加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不论是认识一个事物,掌握一个概念,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原理,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他看来,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研究,一个学生在物理课上进行学习,都是同类的智力活动的过程,其间只有程度的差别,没有性质的差别。
从上面这些论点看来,我们可以认识到,尽管赞科夫和布鲁纳教学论最初研究的出发点和方向大致相同,后来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体系。今天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看待这两个不同的教学论体系呢?
赞科夫的教学论从一开始就是在苏联传统教学论沉重的压力下艰难成长的。1964年,他的第一轮小学实验报告《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刚一发表,立即遭到传统派的围攻,赞科夫没有被它吓倒,而是理直气壮地写成《我们的分歧》一文进行答辩,并且继续坚持和扩大他的实验。其后,他的实验取得愈来愈多的成果,也得到更多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拥护。
1970年,苏联教育部公开承认赞科夫的教学论对苏联教育实践起着重大作用,并且肯定它为苏联的教学特别是小学教学奠定现代化的基础;同时宣布按照他的理论和实践,把全国小学一律改为三年制,并改编中小学各科教材。尽管在这以后,传统教学论派没有一天停止过对他的攻击。但因为他正确地处理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探索到从教学到发展的规律,在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下,他的实验规模一天比一天扩大起来,而且取得丰硕的成果。1975年,他的全部实验的总结《教学与发展》正式发表,一个严谨深湛的现代教学论体系终于开始形成。从此,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布鲁纳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学论是在五十年代末开始建立起来的,它并没有像赞科夫的教学论那样,经历过长期实验的孕育。而且一开始就受到热烈的拥护。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全国震惊,深感自己科学技术落后于苏联。为了急起直追,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由国家拨出巨款发展科学教育。1959年,美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一次有科学家三十五人参加的会议,专门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布鲁纳担任这次会议的主席,并作总结报告。他在总结报告《教育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学论思想。这个总结报告于1960年发表后,立即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著作之一;影响所及,一个声势浩大的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运动,立即在美国中小学广泛开展起来。许多大学、社团的学者、专家都参加课程改革工作,各种中小学新的课程设计和新的教材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但是,这个运动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自从这次改革以后,美国中小学学生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加下降。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美国社会人士的深切忧虑和强烈不满,许多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成绩下降完全是由这次教学改革造成的。因而,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社会上就出现一场自发的群众性的“回到基础上去”的运动。这场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布鲁纳所倡导的教学改革,要求美国中小学要回到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传统教学中去。在这场运动强大力量的冲击下,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运动不得不被迫宣告停止。传统教学论在美国重新抬头,原来一度流行的新课程新教材如《新数学》等等,甚至沦为取缔之列。1971年,布鲁纳发表另一报告《教育过程再探》,正式承认教学改革失败,并且表示自己今后再也不会热衷于那些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从重重困难中成长的赞科夫的教学论得到成功,曾经喧赫一时的布鲁纳的教学论遭到失败。它们成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关键则在于它们本身是否能够解决学校教学在新情况下所遇到的新问题。
在长期的实验中,赞科夫突破传统教学论的仓库的理论,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不但提出一般发展的论点,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克服“知识爆炸”给教学带来的新困难和新问题,而且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教学体系。他重视一般发展,但又指出发展不能在知识的真空中进行,他也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知识方面,他认为要改变传统教材那种陈旧、贫乏和浅薄的现象,重视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深度,而且要把教学建立在一定的难度水平上,使学生的新知识和原来知识经常处于矛盾统一的运动之中,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方面,他主张教师要根据教学具体要求与学生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经验与风格,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宜的方法。应当允许学生在共同的教材的教学中,有不同的深度的理解;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爱好。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都能调动起来,从而保证学生既能获得知识技能,又能得到发展。所以赞科夫的教学论能够切实解决现代学校教学面临的新问题,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布鲁纳虽然也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但是他不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是混淆学科与科学的界限,片面强调知识的理论化、现代化,把学生智力发展寄托在知识的过高的难度与深度之上。在他的影响下,许多新课程与新教材的编制,完全由一些专家、科学家的主观出发,只考虑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和理解。在教学方法方面,他又片面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广泛地使用发现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他们编出的教材已经偏专偏深,大多数学生早已学习困难,现在完全要他们自己进行发现探索,至多是只能培养少数尖子,大多数学生则负担重,学不好,结果是既不能获得知识,又不能发展智力,成绩普遍不断下降。所以布鲁纳的教学论经不起实践检验,无助于解决现代教学所面临的新问题,终于宣告失败。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赞科夫教学论虽然得到成功,它并非十全十美,仍然是一个有待发展的体系,还是存在一些弱点,有待继续克服。比如它的一些基本概念:一般发展,特殊发展、高难度、高速度等等。含义还不十分明确,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它重视一般发展,从理论上说是包括个性的一切方面,实际上还是偏重于智力的发展;对传统教学论中一些值得继承肯定的东西,它也没有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很多具体问题如因材施教、考试评定等等都还没有很好解决;这一切方面都有待于我们继续加以研究解决。
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布鲁纳的教学论虽然失败了,甚至他本人都已宣布放弃原来的论点。但是,其中也还是有些很正确的论点,也仍然是现代教学论中宝贵的财富。例如,他认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的质量比人的数量更为重要;而要提高人的质量,必须依靠现代教育去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发现的学习;要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要按照不同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特征进行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从教学论的研究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它们的学校教学工作既有各自的特殊规律,也有普遍适用的共同的规律。两千年前的《学记》,三百年前的《大教学论》,其中许多精辟的论点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教学工作里发生作用,就是具体的证明。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的理论也不是千古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进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传统教学论中的许多论点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要,现代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世界各国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作用。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的理论,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普遍的要求。就我国来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在四个现代化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我们的学校教育要为四个现代化作出最大的贡献,也必须学习和运用现代的教学理论,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和其他方面所需要的人才。
当然,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各学校的发展并不平衡,教师的情况差异也很大,如果我们现在搞一刀切,要求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师都要马上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的理论,可能是有些不切实际的。但是,作为一个重点学校、实验学校,我们应当把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否则,在八十年代,我们还停留在三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传统教学论的水平,步子一定迈得很小很慢,肯定是很难完成现代教学的任务的。有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些顾虑,怕学习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的成绩,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按照现代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工作,能使学生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有体力,又有道德,这将有力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怎么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的成绩呢?
当然,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时,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在现代教学理论中,赞科夫的教学论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的。但是,也要学习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学论思想,做到博采众家之长,避免诸家之短。我们学习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必须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实质,决不能断章取义,搞唯我所用的语录式的学习,更不能生搬硬套,囫囵吞枣,造成工作上不应有的差误。
我们应当承认,五十年代以后,“知识爆炸”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新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我们的经验毕竟是不多的。有些国家的教育学家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头,我们应当虚心向他们学习。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妄自菲薄,认为外国的东西就一切都好,无视我们自己的实际和已有的成绩。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时,必须把外国的东西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和实验加以检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使能有所启发,有所扬弃,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以我为主,洋为中用;通过现代教学论的学习和运用,把我国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我国自己的科学的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