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教学原则

(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教学原则

此原则的主要含义是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具体讲,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认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使认知法则发生迁移,它重视学的过程本身,注意学习活动的内部因素。赞科夫认为,这一原则的实质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认为教师的“教”是外加的、灌输的。如果教师教学思想不端正,教学方法不恰当,那么这种“教”非但于学无益,而且于学有害。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启发他们懂得怎样学习,才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理解学习过程”可视为通过学习具体知识理解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问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搜集材料,作为解释论证等所遵循的途径和使用手段,或是思维方法与程序。它反映了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进程,是理解科学知识的纲领和应用科学知识的桥梁。理科教学受“应试”教育观的影响,教师只重视科学结论的教学,而忽视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概念的形成和推导途径的启发,导致学生缺乏逻辑思维方法,在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方面缺少必要训练。同时,学生对科学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以及科学研究方法也缺乏足够、正确的认识。改变此状况的具体措施,就是在具体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通过科学方法论教育,使学生的思路开阔,解决问题的手段灵活,促使学生能以最快速度获取知识,从而产生一种思维敏势,通过一定思维网络,迅速抓住问题的要害,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原则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探索适合于学生自身特点的合理学习方法。以往我们过多地重视教法的研究,忽略了对学法的探讨。在学生学习的一生中,教师的教是短时的,而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却是长期用得着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并不表现在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表现在掌握知识的速度与深度,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方面。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学中,教师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一般发展结合起来,强调学生自学,才是教育的影响与学生发展统一的坚实可靠的杠杆。因此,理科教学应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难度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多讲些;学生能看懂,或经过探索能弄清楚的内容,教师只需适当的点拨,少讲或根本不讲,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控制学习活动。信息化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离不开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利用课堂以外的自学手段,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报告等去扩展知识面,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