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阅读

第五章 阅读[67]

阅读是教育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阅读教学法(直到今天还在阅读课本和教学法里表现出来)是和我们的实验体系的原则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在实验班里重新安排了阅读,编写和出版了一套新课本:《生动的语言》

《生动的语言》挑选作品的主要原则,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要符合苏联学校的任务。还有两个重要标准: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兴趣,科学上要有可靠性。《生动的语言》都是由优秀的作品编成的,其中有苏联诗人和作家盖达尔、马雅可夫斯基、叶谢宁、马尔夏克、米哈尔科夫、巴尔托、普里什文、比安基、帕乌斯托夫斯基、伊萨科夫斯基、特瓦尔多夫斯基的作品,也有革命前的作家普希金、托尔斯泰、格林兄弟、安徒生、涅克拉索夫、麦科夫、丘特切夫、费特、尼基京等的世界儿童文学作品。

在确定儿童读物的高度艺术价值时,我们是从别林斯基的言论出发的,他说:“渗透作家热情的崇高思想和深刻的道德观念,鲜明的形象性和形式的完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的统一,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特点”。[68]他说要为儿童选择“有充分艺术性的作品,这些作品连成年人也会读得入迷,因为能重新体验自己的童年。”

在为《生动的语言》挑选作品时,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专门使阅读课迎合儿童今天的趣味和需要,而应当在阅读真正的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前进。

作品应当符合儿童掌握语言的可能性——儿童能够独立阅读作品,应当使儿童能够理解它的基本思想;作品还应当有高度的诗意,使少年读者从中得到享受。

我们力求使阅读课本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生动活泼。因此,书里除了一些严肃的作品外,还选了相当多的富于幽默感的短诗、故事和童话,如:米哈尔科夫、巴尔托、扎霍杰尔、季亚科诺夫、阿基姆等人的诗。理解微妙的幽默和笑话,也是儿童发展的特征之一。

在知识性的课文中,选了比安基、斯涅基列夫和德米特里耶夫的许多文章,这些文章能给儿童的智慧提供食粮,引起他们的惊奇,吸引他们的兴趣。教材的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它在《生动的语言》里的编排特点。书里共分两大部分:文艺性教材和科学知识性教材。第一部分是著名诗人和作家的文艺作品——故事、短诗、童话、寓言、谜语。第二部分是知识性的文章——关于生物界、非生物界、人、机器以及儿童使用的物品的课文。

课文的这种划分便于把作品再分为科学普及读物和文艺读物,两种读物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这就既决定了感知的特点,也决定了对上述每一种作品的不同的理解。

文艺部分里共有四组,每一组与一定的季节相配合,这样可以使作品阅读跟儿童的真实体验接近起来。

《生动的语言》里,没有严格地把教材归在按题材分类的小标题下面,每一组里都有不同题目的作品。[69]在真正的文艺作品里,通常都不是只涉及一个题材,而是涉及好几个题材。此外,在任何作品里,重要的不仅是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描写,而是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例如,契诃夫的《卡什坦卡》,就不仅是一篇写动物的作品,而且也写到各种人,里面也包含着作家本人对人物的态度。盖达尔的《丘克和盖克》,就是一篇既写到儿童,又写到我们的祖国,还写到苏维埃人的劳动的故事。因此,把作品归到某一个题材的标题下面是不适当的,那样反倒局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但是同时,我们并不完全拒绝在《生动的语言》里反映一定的题材。书里还是贯穿着几个比较宽的题目:

(1)列宁的生平和活动。

(2)苏维埃祖国(祖国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人们为祖国的幸福而劳动,祖国的英勇的保卫者,祖国生活中的纪念日和节日)。

(3)儿童的生活(“十月儿童”的活动,儿童在集体——家庭和学校里的相互关系,在学校和家里的学习和劳动)。

(4)人和自然界(人对自然界的态度,保护自然,爱护动物,饲养和亲近动物)。

《生动的语言》里这样编排教材,是符合阅读课的教育学任务的,这样可以避免让儿童连续读10至12篇同一题材的作品而感到枯燥乏味。

在一年的过程中,学生间隔地读到上述的每一个题目里的作品,把新读到的材料和以前读过的材料加以回忆和比较,这样有助于把儿童引入艺术形象的境界。这一点已经为我们在几百个班里的实验所证实。

例如,关于列宁、祖国、母亲这些题目,儿童在一年里不是只接触一次,而是好多次接触到其中的每一个题目,这样做也是更符合教育任务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伟大作家的创作,对他们的作品的阅读是按照一定的系统进行的。俄国作家和苏联作家的作品,按照逐步加大的难度而分年级编排。在三年级,儿童接触某一个作家的尚未读过的较复杂的作品,同时回忆前两年里读过的这个作家的作品,好象把它们加以“集中”一样。在同一年级,学生学习一些关于某一作家生平的知识——读作家本人的童年回忆录的片断、书信、别的作家对他的回忆,等等。从这些著作里,学生对作家所处的时代、他对人们和自然界的态度等,能够得到一些了解。

我们可以举出儿童所读的普希金的某些作品为例,来说明课文是怎样由一个年级到另一个年级而逐步复杂化的。学生最先接触语言鲜明、结构简单的作品《早晨》《还吹着冷风》;而后,在二年级,他们读《叶甫盖尼·奥涅金》里比较复杂的景物描写的片断;到三年级,学生最初接触抒情诗《冬天的早晨》《冬日》,在这些作品里,自然景色的描绘已经和诗人的个人感受融合起来。

童话的学习也是逐步复杂化的。在一年级,儿童读(难的地方由教师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童话的人物少,性格描写清楚,儿童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意义没有特殊困难。二年级,儿童读《关于沙皇萨尔坦、他的好儿子格维顿及美丽的天鹅公主的故事》。这篇童话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相比,人物比较多,情节较复杂,对它的思想艺术意义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在三年级,选读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的片段,学生接触到普希金诗作中的新的童话形象;还挑选了有尖锐社会意义的讽刺作品《牧师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儿童还通过奥列舍的《朋友》、格谢恩和斯米尔诺娃的《在松林深处》等故事了解普希金的生平。

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也有类似的逐步复杂化的情形。例如,盖达尔的作品是以下列方式按年级分别编排的:一年级——《丘克和盖克》(主要由教师朗读)。这篇故事中的人物在心理上和儿童很接近,情节简单,好理解。二年级——《关于军事秘密、小孩基巴利奇什和他多嘴多舌的故事》。这篇作品在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都比较复杂,形象的寓意性强。三年级——《蓝碗》。这是一篇描写我们的祖国、儿童和家庭的抒情作品,寓意深刻。此外,还有记叙盖达尔生平的短篇故事和诗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回忆阿·佩·盖达尔》、叶麦利扬诺夫的《第九十一》,米沙特金的《永远在前》,米哈尔科夫的《阿尔卡季·盖达尔》)。

同样,儿童也按照一定的体系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儿童逐步接触词的艺术——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表情朗读,体验作品中洋溢的情绪,以及吸引儿童注意人物的精神世界,注意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所有这些方面都是由一个年级到另一个年级逐步展开的。

要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就需要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语言有各种描绘和表达的手段。学生一年比一年深入地掌握一系列有关的概念:文学作品的体裁,语言描绘手段的丰富(比喻、修饰、拟人化等等),作品结构等;了解一些写诗的知识——诗节和韵脚(三年级)。

科普性的课文是围绕一定的题目分组的,这些题目主要与自然和地理实验教学大纲相配合。这样就有可能规定课文里的知识的范围和性质,并保证了课文的系统性。

阅读科学知识性的文章,要与儿童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观察密切相结合,这就实现了我们的关于使学生广泛地认识周围世界的主张。在这些观察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向儿童传授一定范围的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因素,逐步掌握一定的概念。一些文章的题材与自然、地理课相配合(《阳光照耀的一年》《空气、水、地球》《我们的祖国》《谈谈你自己》)。另一些文章的题材具有独立性(《你的物品是用什么做成的》《机器——我们的助手》)。

让我们以《季节和季节变化》《不同条件下的动物生活》(一至三年级)这两个题目为例来看看这类阅读教材的编排。

一年级。索科洛夫-米基托夫和比安基关于晚秋、冬季、春季的文章。比安基、德米特里耶夫、斯克列比茨基关于熊、松鼠、刺猬、鸟、鱼、青蛙、昆虫怎样过冬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使儿童获得一些关于动植物怎样适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关于自然现象的相互联系,关于自然界在冬季并非死亡而只是随着冬季的条件改变其生活形式等的初步概念。还有一些关于集体农庄饲养场的家畜家禽(羊、牛、马、鸡、鹅)及其对人们的益处的文章。

二年级。阅读比安基的《阳光照耀的一年》里关于各个月份的季节变化,关于集体农庄的农活,关于我们祖国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的文章(《苏联各地的无线电广播》)。文章有助于加深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纳杰日金娜的文章《春天的日程》等),理解集体庄员的劳动性质对季节条件的依赖性,认识季节变化的某些原因。

三年级。关于自然界和季节变化的文章的阅读,在三年级以《我们的祖国》这一题目而告完成。这里有关于苏联各地——从北极到帕米尔的大自然和人们的活动的文章(北极考察,冻土带养鹿人的生活,原始森林里的狩猎,美丽的贝加尔湖和巴斯昆恰克湖,乌拉尔、阿尔泰的资源,草原和沙漠地区的生活,高加索的亚热带等)。有关于苏联人改造自然的文章(按库勃利茨基和沃尔科夫的文章改写的《伟大的伏尔加河》,按格拉弗斯基的文章改写的《叶尼塞河——西伯利亚的琴弦》等等)。有关于保护自然界和主要禁区的文章(斯克列比茨基和恰普林的《别洛维兹的密林》等)。

《机器——我们的助手》(二年级)这个题目,超出了自然和地理的范围,包括一些电及其家用的知识(《忠实的助手》),以及机器怎样为人服务的知识(伊林和谢加尔的《我们街道上的机器》,维诺库罗夫的《飞机怎样在田野工作》等等)。

儿童也阅读“你的物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和“谈谈你自己”这两个题目的文章。在这里,广泛地利用儿童的经验和观察,以及到附近生产单位去参观。通过这些文章使儿童懂得,自己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由许多人的劳动和机器做成的。使儿童获得一些关于现代化生产、机器和材料的知识。

综上所述,在三年时间里,学生在阅读课上逐步接触艺术,熟悉文艺作品,在阅读文艺作品和科学知识性文章的过程中获得关于世界的多方面的知识。

《生动的语言》的教学法结构是与教材的特点、每一篇作品的艺术特色、学生一般发展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条件相适应的。

科普性文章的作业和问题里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阅读以前就注意到首先要广泛地利用儿童的经验,注意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用品。例如:“街道上有哪些机器?”(伊林和谢加尔:《我们街道上的机器》。)“仔细看看你们的铅笔。做铅笔需要哪些材料?”(二年级课本,第451、472页。)

在阅读这些文章以前提出的另一类作业,是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试验,以便促使他们去思考一定的现象及其原因,唤起学生认识这些现象的愿望。

在阅读知识性文章以后所提的问题中,注意到使学生明白这些文章中所讲的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为什么交喙鸟在冬季孵雏鸟?”(德米特里耶夫:《这真是奇迹!》,二年级课本,第240页。)“为什么我们只能在早晨和晚上看见草上和树叶上有露水?”(卡利宁:《水蒸气是怎么一回事?》,二年级课本,第420页。)

在文艺作品的教学法结构中,我们力求引导教师和学生注意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内容,理解语言的描绘和表达手段及其作用。

在编写某一部分课文的问题和作业题时;我们遵循着一定的要求。我们考虑到:对艺术的感知是因人而异的,这不仅取决于教材的性质,而且取决于感知者的心理特点。对于文艺作品,凡是有可能的地方,都提出一些让儿童广泛思考的问题,而不是把一种答案强加给他们。此外。在编写问题和作业题时。要求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感知作品里描写的事实和事件,而且要注意到作品的描绘手段和艺术手法。我们的目的还在于不断推动学生进一步感觉到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我们在确定教学法结构时既遵循上述的要求,也注意到这个阶段的阅读课应当保持低年级应有的特点,而不应当把阅读课变成高年级那样的研究文学艺术的课。

《生动的语言》这套课本里的课文所提的问题虽然是多样化的,但是也可以概括出由文艺作品的一般特点而决定的几种问题和作业题的类型。

我们经常利用一些问题,要求儿童深入思考,引起争论,通过争论使儿童发表个人的见解。有一些作品所写的情景中,对于人物、人物的行为以及作家所触及的伦理性问题等,是可以做不同的理解的,我们就对这一类作品提出思考题。例如,“菲利波克低声说:‘我什么也不怕,我很灵活。’他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教师要制止他?”(托尔斯泰:《菲利波克》,一年级课本,第56页。)

还有一些问题是要引导儿童注意人物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动机。经常建议儿童把不同作品中的人物的行为和性格加以比较。例如:“匈牙利童话里的狐狸和俄罗斯童话里的狐狸是否相同?区别在哪里?”(匈牙利童话《两个贪婪的小熊》,一年级课本,第150页。)

激发儿童深入思考作家对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的态度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契诃夫是以什么感情来描写母狼的?用课文里的例子证明你的回答。”(契诃夫:《白脑门》,三年级课本,第249页。)

使儿童认识艺术手段在作品中的作用的问题和作业题,范围是很广泛的。这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比喻的形象意义以及叠语、同音法等所起的作用。也不应当忘记词和上下文含义的细微差别。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使学生在表情朗读方面不断进步。

《生动的语言》课本里所附的问题和作业题,其用意并不在于要求每一个问题都得到直接的透彻的回答。我们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多种多样的思想和感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在课堂上结合所读的东西展开生动的谈话。我们不是把文艺作品的阅读看作简单地感知和理解作品,而是看作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