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发展进程

(三)学生的发展进程

《教学与发展》的第二编“学生的发展进程”里,赞科夫论述了学生的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实际操作以及优等生与差生的发展进程问题。对这几个问题我们简介如下:

1.观察力

赞科夫认为,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他指出,观察活动中主要的内容是知觉过程。然而,他说明,儿童对事物的观察,这是一个复杂的活动。由于认识观察的对象要对各种被感知的对象的各部分、各个方面以及各种属性的特征进行分析,所以在观察过程中,儿童的知觉和思维是有机联系着的。事实上,儿童在观察过程中是直接地依赖于观察的感性认识的。

赞科夫说明,观察对于儿童智力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儿童是通过直接观察各种事物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的。为了深入论证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这个问题,他指出,儿童的观察是有“指向性”的。这种“指向性”具有有意的形式,因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各种事物时,总是向他提出一定的任务。他运用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实验材料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同普通班的学生相比较,他们的观察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是有深刻的质量差别的。他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实验班四年级学生看了希什金风景画“乌德里阿斯海岸”的彩色复制品后,在叙述风景画时所表现的差别。而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描述了希什金作品的特征。他写道:希什金创造了以精湛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直观性为特征的自然界的形象。“乌德里阿斯海岸”这幅画包括大量的细节,因此为观察的全面和细微的判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样,实验班的学生在观察画的过程中,他们能抓住画面的特征并且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实验材料说明,在实验班中有12名学生27次利用比较来描绘这幅画的细节。他们指明:在画中,“远处天空明亮,那里的水瓦蓝,不象沙漠那样。”而“走近岸边,海并不很蓝,呈蓝白色,而比较远的地方,海就完全蓝了。”

同时,实验班的学生对风景的观察是很细的,他们能说明风景画的一些细节的突出特征和它们的“动态”。例如他们在叙述画面的特征时指出,陡岸很明显地凸出来,凸出的部分很尖。一些石头和几块土地沉在水里。草已经黄了。事实说明,实验班的学生的观察力得到发展,在观察活动中明显地表现出他们看画与描述的能力。而对“错综复杂”的画面的描绘,普通班的学生却是只能说个“轮廓”而已。

2.思维能力

《教学与发展》第八章“思维活动”阐述的是教育实验室的人员进行思维活动的研究情况及其结果。这一章是由兹维列娃写的,兹维列娃在论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时,首先指出,思维活动是学生一般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儿童思维的发展主要表表现在思维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性的质的变化上。其核心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多方面、多种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img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兹维列娃以让儿童识别形体(圆柱体和多面体)为例,揭示了儿童思维活动的特征。左图就是不同的形体及其组合的状况。

通过左图,实验者的目的在于了解儿童在小学教学阶段思维发展的进程。为此,左图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给学生摆好形体(圆柱体和多面体)、高度(10公分和5公分)和颜色(五种颜色)不同的几何体。左图的几何体分为四组,其中每一组根据两个共同的特点——一定的高度和形状而有自己假定的名称。低的多面体(8个)叫做甲,高的多面体(7个)叫做乙,低的圆柱体(3个)叫做丙,高的圆柱体(3个)叫做丁。那么,学生要解决什么任务呢?实际上,就是要求他猜出把形体结合为一组的原则,而且把这些组分开(在实验中,左图各种形体是混杂地呈现给受试者的,它们的名称贴在底部)。

兹维列娃说明,当给学生摆好形体后,向学生提出的指示是:“你的面前摆着各种形体。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称,但同一个名称有几个形体。比如,这个形体叫做什么(把白色的低的六棱柱体翻过来,底部的名称是甲)?你应当把你认为可以叫做甲的其他形体挑出来,放到这里。”同时,根据实验的要求,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时要作口头报告,他要说明为什么认为这个形体叫做甲,或者为什么不把这个形体列入甲。如果学生完全选好第一组,就应当说明为什么选出的所有的形体都叫做甲。然后,实验者从假定名称为乙的那个组里选出一个形体(高的多面体)倒过来,使学生可以读出它的名称。如果学生在实验中判断正确,能把所有的形体正确地分成四组,那他就应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根据哪些特征把这些形体分成四组?”从时间上来说,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

人们会问,这个测验能揭示思维活动的哪些特征呢?请看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受试者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测验开始后,实验者呈现出形体并说明了要求。之后,这位成年受试者看了一会儿形体,只挑选了一个高的六棱柱,就把它跟样品(白色的底六棱柱体〔甲〕)放在一起,并说:“完了”。于是,实验者把他挑选的那个形体倒过来,受试者看到底部的名称,原来它并不叫“甲”,这一点说明它跟样品不是一个组。所以,受试者又把形体放回原处。这说明,这一次被试者是挑错了。这样,试验者就让他重挑。被试者根据测验的实求考虑了二、三秒钟。接着,他就挑出所有低的三面棱柱体、低的锥体和低的六面棱柱体,放在一起,并且说:“我看出来了,大小的特征在这里具有重要意义。”这样做,实验者表示赞成。实际上,“甲”组都挑选出来了。下一步,随着测验的进展,实验者从形体中拿出一个高的多面体〔乙〕。受试者立即就把所有高的多面体挑出来归为“乙”组。随即受试者把“丙”组和“丁”组也分出来了。于是,实验者就问:“根据什么特征把形体分成四组”被试者回答说:“根据高度和没有多面或者圆柱形。”这次测验顺利结束。

根据上面测试的情况,兹维列娃指出,成年人迅速地完成了猜出区分形体的原则的任务。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有三点:一是他能看到形体的一个角度并把它应用到相应的形体上;二是他能自由地重新思考并改变着形体的观点,实际上,他不仅从形状的角度去看形体,而且从高低的角度去看它们。所以,当他第一次挑出了一次高的六面棱柱体,实验者向他指出错误后,他就意识到“六棱”这一特征并非分组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形体的共同特征,即具有多面体,这样,他就能顺利地完成测试的任务;三是他根据高低和形状的特征挑选形体后,能用语言清楚指明这两个特征。

兹维列娃进一步说明用上述的方法在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实验研究,其结果可以分为以下七级:

(1)学生不理解作业的内容是要对照样品选出与样品同一名称的对象,即要求挑选与样品相似的对象。

(2)学生理解挑选相似的对象的作业的指示,但不能从同一个角度看所有的形体,因此也就不能选出各组的形体。

(3)学生能按照一个特征挑出各组的形体。但不能同时从两个角度看对象。

(4)学生对照样品把同一名称的形体,即按照两个特征相似的形体挑选出来以后,不能说出任何一个共同的特征。

(5)学生对照样品挑选出同一名称的形体,即按照两个特征与样品相似以后,在说明挑选的根据时只能指出一个共同的特征。

(6)学生对照样品挑选出同一名称的形体以后,在说明完成作业时能够指出把形体结合为一组的两个共同的特征。

(7)学生能把所呈现的形体分成同一名称的形体组,并能一般地确定在每一组中把形体结合在一起的原则,即高低的形状相似。

兹维列娃在说明采用上述的检验方法时指出,小学生解答上述的作业时他们平常所学的知识是不能直接运用的,他们实际上要依靠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所培养起来的思维能力。实验研究的材料表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是达不到这样的思维水平的。他以实验班的学生尼娜接受测验的情况为例说,尼娜在完成挑选“甲组”形体作业的活动中,只是把所有的形体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只是处于第一级的水平)。而实验班的女生瓦丽娅在开始挑选甲组形体时,她能对照样品(白色底六面棱柱体)把白色的形体挑选出来,但没有把它们拿全,一部分白色的还没有归入甲组。事实上,她即使按照一个特征挑选同一名称的形体,也是做不到的(达到第二级水平)。根据测试的材料,兹维列娃在分析学生达到的“等级”时说,有的学生达到第三级水平。到二、三年级,实验者用同一方法进行检验。三年级实验班的学生有百分之八十能做出,而普通班只有百分之十六的学生能做出。测试的记录记述三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伊戈里能完成测验的任务是这样:伊戈里开始按照形状来挑选,他对照样品挑选出高的六面棱柱体。这时,得到了纠正,翻看了高六面棱柱体,名称是〔乙〕。于是,实验者问:“你是怎样考虑的,它为什么不合适?”“因为它是长的。”——“你想一想,哪些才合适?”——“这里有这种形状,只有这些形体才合适。”——“难道你要按照形状来挑选吗?你应当选出那些叫做甲的形体。”——“知道了”。就这样,他接连把所有小的都拿出来了,并且说它们高低都是一样的。然后,实验者翻看其中一个圆柱体的名称,学生就去掉两个低的圆柱体,甲组里就只留下低的多面体。这样任务就解决了。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的是,上述的事实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从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情况来看,“知识”与“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各科教学在课程内容及作业方面教应该注意知识的运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与发展》第二编第九章“实际操作”是由布德尼茨卡娅和英季克写的。他俩指出,“实际操作的发展是儿童一般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实际对象的活动,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克服一些困难,又可发现某些情绪意志方面的心理活动。”实际上,通过实际操作的训练,可以培养“手脑并用”的人。

在学校,培养儿童操作能力主要是通过劳动课来进行的。布德尼茨卡娅和英季克在本书第九章中通过按样品制作实物等实验材料和数据说明了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在制作实物操作新表现出来的操作能力的差别。

在这方面,事例和数据很多,现在我们仅以按“样品”制作实物的过程为例说明培养儿童操作能力对于他们的一般发展意义。作者说明,按样品制作实物过程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1)预备(准备)阶段,包括对完成作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周密的思考和选择:(2)执行阶段,即按事先想好的计划行动。在第一阶段中,儿童要仔细观察样品,拟订制作实物的计划。由此看来,儿童的思维与这些活动有着独特的关系。儿童思维的创造性反映在他们拟订的计划之中,而仔细审察各种样品,分析样品,也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可以说,实际操作的劳动,是发展儿童思维的学校。学生在拟定计划中,他们就要周密地思考,合理地安排操作顺序。例如,二年级实验班维拉,她在仔细观察甲种样品时说:“开始我要做个相等的正方形。然后我要折叠它。把我所得到每一侧边切一下……把四边都折起来。把角折起来。然后我要把它们粘贴好。这样就可以做成纸盒了。”在制作实物的第二阶段中,可以看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速度,准确性,活动过程中是否有自我检查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情况,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实验班与普通班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差别。作者以1959年的实验材料说明,实验班由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所以实验班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成绩比普通班好得多了。下表的数据说明了这个问题:

img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学生之间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由此看来,遵循新教学论的要求进行学习的学生比按传统教学法进行学习的学生在操作实践能力方面强得多,这就是教学必须改革的原因。我们要培养“手脑并用”的人,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教学与发展》第三编“学生的学习”是从俄语语法教学、小学算术应用题概念的形成以及实验班的文学创作、音乐教学等各个侧面来论述实验工作的情况及其结果的。

[1]参见胡克英:《教学论的新探索、新成就》,载《和教师的谈话》第292-301页。

[2]参阅列·谢·维果茨基:《思维和言语》一书。

[3]巴班斯基:《现代普通学校中的教学原则》,苏《国民教育》杂志1979年第2期。俞翔辉译,北京师院油印稿,第11页。

[4]参见崔石挺:《记忆与复习》,载《教育研究》1981年12期,第96页。

[5]载《教育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62页。

[6]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7]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8]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

[9]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8页。

[10]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11]赞科夫:《论小学教学》,俞翔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20页。

[1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8页。

[13]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1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15]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

[16]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

[17]赞科夫:《论小学教学》,俞翔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