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论体系
《教学与发展》第一编“实验教学论体系”共六章,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问题很多,所以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加以介绍和分析,现在我们着重探讨第三章“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这个问题。同时,为了了解教学与发展这个问题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我们要扼要地谈谈第一章“问题”,说明历史上进步的教育家对教学与发展这个问题的见解及意义。这样,在第一编中,我们要阐述的问题是:(1)教学与发展问题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主要阶段;(2)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
教学与发展问题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主要阶段。
在《教学与发展》第一章中,赞科夫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了历史上进步教育家对教学与发展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的情况。其目的在于:使大家了解教学与发展这个问题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大家从历史发展过程来了解苏联教育家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及其成果的特点及其重大意义。
赞科夫首先指出,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探索过教学的科学原理。他的探索及其成就的突出表现是:说明了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特点;提出儿童年龄期的划分并建立与此年龄期相适应的学校类型;儿童“心智”按阶段的发展。
赞科夫特重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见解。他说明,与夸美纽斯相比,乌申斯基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考虑有了进展,主要表现是:乌申斯基已经运用当时心理学的成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探讨了感知、注意、想象、联想、记忆、意志与教学的关系。而且,他已经说明了各个年龄期的某些心理特点。赞科夫以儿童的记忆为例援引乌申斯基的话说,“幼年时期,从6岁或7岁开始到14岁与15岁止,可以称为机械记忆最强烈的时期。到这个时期,记忆已具有很多痕迹,而且利用词的大力支持,儿童可以迅速地和巩固地掌握新痕迹和新联想;但是内心活动却阻碍这种掌握的联想之重新组织和改造,还很微弱。边就是为什么幼年时期可以称为学习时期,而教师就应当利用人生的这一短促时期来丰富他的内心世界,使能运用思维能力所需要的表象和表象的联想。”[6]这样,乌申斯基实际上说明: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赞科夫还指出,乌申斯基已经注意到“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乌申斯基看来,教学的形式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观察力、记忆、想象、幻想和理性;而要达到实质教育的目的,则必须合理地挑选那些有助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应当迷恋其中的任何一个目的,以至忘记另外一个目的。同时,赞科夫还说明:乌申斯基正确地论述了让小学生学习本族语言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的重大意义。
应该指出的是,赞科夫在论述历史上进步教育家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探索时,着重指出维果茨基的宝贵见解和他的贡献,赞科夫说明,维果茨基概括了当时一些心理学家提出的某些原理,指出当时在教学与发展问题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把教学与发展看作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第二种观点,是把教学与发展混为一谈,把两种过程等同起来(詹姆斯、桑代克);第三种理论(考夫卡等人)是把上述两种观点结合起来,但是又以某种全新的东西补充它们:“……教学不仅可以跟在发展的后面走,不仅可以和发展齐步并进,而且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它里面引起新的构成物。”[7]
在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赞科夫在论述维果茨基对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看法时,不仅指出维果茨基已经把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和他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着重阐明了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发展两种水平的理论。他指出,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发展的第一种水平,就是现有的水平。这是由儿童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具体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而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那么,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最近发展区”实际上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正在进行。从实质上来看,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这样,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来看,“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范围之中。”于是,赞科夫这样写道:“维果茨基这样总结了他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思想: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8]
据此,赞科夫提出这样的问题,维果茨基已经非常接近于对教学与发展的问题做出这样的教育学的解释,这种解释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什么样的教学体系下才能在学生的发展上达到理想的效果?显然,维果茨基把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的理论原理,并没有用检验过的科学事实和“数据”加以论证。赞科夫和他的实验室所进行的工作,正是在这一方面取得突出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