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诱因

第三章 学习的诱因

——不仅在教育报刊上,而且在一般报刊上,关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与此有关的分数、考试、及格率等等,都谈得相当多了。在某些问题上,虽然有各种不同的作者,意见倒是一致的。恐怕很难找到哪一篇文章是赞成追求及格率的。

——谈起及格率的问题,就使我们想到分数,也就是说,想到按五级分制来评定知识。当计算及格率的时候,分数是作为掌握学校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标志而起作用的。这就很自然地产生一个问题:分数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正确地反映出真实的知识质量。这是一个很大的也很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早就提出过了。波·格·安纳尼耶夫在他那部内容丰富的著作《教育评定心理学》里,引用大量实际材料,分析了教育评定的各个方面。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不仅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分数,而且在这些分数中包含着教师对这些或那些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例如,对学习好的学生,在学季考核时给予他们的评分低于平时考核的评分。相反地,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在学季考核时给予他们的评分,却高于平时考核的评分。作者解释这种有出入的现象时说,原因就在于,在学季考核时,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在评定学习差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时,教师那种认为这批学生有了相当的进步的设想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教师给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都打了哪些分数,你会确切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评分这件事上,主观因素起着不小的作用。这种情况在稍后的年份里仍有发现。例如,在1960年出版的《中学里学生知识的检查》一书里,叶·伊·彼特洛夫斯基写道,在进行评分时,教师是处在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的影响之下的。这时候对教师发生影响的因素有:被评定的作业的客观的质量;教师对被评定的作业中所反映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意义的看法;教师对评分的一般态度(过分严格,或者相反,对评分比较随便);教师对这个学生的成绩已经形成的印象;对这个学生的一般态度(喜欢,反感);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身体状况(疲劳、头痛,等等);对个人得失的考虑(好的分数多一点,学校行政、视导员对教师的评价就好一些,等等)。

叶·伊·彼特洛夫斯基指出:“在影响评分的这些因素中,只有第一个因素具有客观性,所有其余的因素都带有主观的性质。”

——教师在评定学生知识时的这种相当大的主观态度的成分,会产生深远的不良后果。因为这么一来,会得到一副不真实的、歪曲了的学业成绩的图象,从而也就给国民教育事业的领导增加了困难。再加上教师本身也会把自己搞糊涂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了不正确的评分,到后来又使得学季和学年的分数也不能反映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真实情况。

——如果教师对学生知识的评分低于他应得的分数,那末学生内心会对这种不公平感到痛苦。这可能激怒学生,结果引起不良的行为,使他背离学校。如果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分数上照顾他,把他当做一个好学生而赏识他,那末他就会变得漫不经心,不再努力学习,抱着以后还会侥幸的希望。可见对知识的不正确的评定,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那末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使评分保持客观,而使主观因素尽量地少起作用呢?

——教师应当密切注视每一个学生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技巧的情况,清楚地知道他对教材的哪些章节掌握得较好,哪些章节掌握得较差。但是这还不够。要知道,在学生的学习中可能发生变化,有时变好,有时变坏;还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忧愁、不良情绪、身体不好,等等)而发生波动。如果教师经常地、细心地观察自己的学生,就可能把知识评定上的错误降到最低限度。

——这样做会不会造成人为地提高分数的结果呢?那样的话,评分也还是跟学生实际的知识质量不相符合的。

——问题并不是要求人为地提高分数,那种评分也是不客观的。应当采取另一种做法。当教师发觉某一个学生有不正常状态的征兆时,他就暂时不要提问这个学生,因为并不是非得在今天一定要提问这个学生不可。(苏联学校里,提问学生时就要当堂打分数。——译者注)

——我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腼腆的、胆怯的孩子。他们要么一点也回答不出,要么回答得过于简短。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学好知识,而是由于这些孩子的性格特点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对儿童要关心和体贴。

——您的意见很对。总而言之,在知识评定上必须避免形式主义。在知识评定上,也象在学校生活的一切场合一样,严格要求应当同对学生的善意的、尊重的态度相结合。

——分数不仅是掌握知识的标志,还应当从学习动机的角度考察它所起的作用。大家知道,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人们通常把诱使人去活动的原因称做动机。动机似乎能把人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在高年级学生身上,意识到自己对祖国的义务感,这一点起着很大作用。这种义务感是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学习得更好,就能给祖国带来更大的益处。为了对人们多做贡献,就应当多学知识,多学本领。

——不能忽略的是,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动机在同时起作用:既有为祖国谋福利的志向,又有对教材内容的强烈兴趣。几种动机共同在起作用,形成一个“动机的结合体”。

——可是,如果学生没有这些动机,他不想学习,那该怎么办呢?

——也许,对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可以采取严厉的措施吧。

——以什么理由来论证这种强迫学生学习的必要性呢?

——理由就在于,人们对学生知识质量太低而感到忧虑。有什么办法呢!这种忧虑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特别是随着学校过渡到新教学大纲,教材比以前更广泛更复杂了。人们认为,学生学业不及格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生不把全幅力量用在学习上。那些得“二分”的学生,吊儿郎当的学生,对于“二分”倒是最满不在乎的。有人说,学校对于这批“二分生”是找不到有效的教育措施的。最“厉害”的办法就是叫家长到学校来。谈的结果还是劝说:“啊,柯里亚,你要提出保证,今后努力学习。”柯里亚提了保证。可是他那努力甚至维持不到一个星期。

——我觉得,强制的方法总有点不大对头。这里有一种使人不愉快的不和谐的味道……这种学习是在棍棒下面学习,因为害怕得到“二分”,或者想改掉“二分”,为争取一个“三分”而学习。不过,我同时又在犹豫,因为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别的途径……既然学生不愿意学习,那就确实只有强制他学习这一个办法了。

——让我们来做些分析。首先应当弄清楚,分数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得了一个不好的分数,他就努力学习,想去纠正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把规定的教科书里的那些段落学会,上课时认真听讲,等等。如果学生得了“四分”或“五分”,他就会竭力保持,以免从已经达到的高处滑下来。

——您谈的这些,都是学生在所得分数的影响下认真地学习的情况。遗憾的是,学生为了逃避坏分数和“赚取”好分数,从而采取不诚实的手段的事例还是相当常见的。例如,学生总在盘算,老师可能在什么时候提问他,在估计要被提问的前一天,他就用功学习布置的功课。一旦这位“用功的”学生被提问过了,他就“休息”下来,不再用功了。当教师发觉学生在搞这些巧妙的把戏时,他就采取各种各样的对策,以便迫使学生不停地用功学习。这么一来,学生和教师之间就进行着一场特别的斗争:看谁比谁更巧妙。

——非常明显,在这类情况下,学习的动机就不是对知识的兴趣,而是为了取得分数。此外,分数在学生的教育方面也起着不好的作用:实质上,学生在养成一些不道德的品质。

——是啊!这里很明显,分数显出它的相反的一面来了。不过我建议暂且不讨论这一类情况,而来继续分析,当学生是在诚实而认真地学习时,分数发生作用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情况就是这样:分数(包括坏的分数和好的分数)好象起着一种“杠杆”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杠杆来达到预定的目的——使所有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

——不应当忘记,这种“杠杆”的作用,和我们吊起或转动没有生命的物体时使用的杠杆,情况是两样的。

——这话非常对!分数并不宜接起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可以这么表达的话,那末在分数和它的外部后果之间,还隔着学生的一连串内心活动哩,因为学生毕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志趣的……

——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分数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不好的分数,只有当学生由于低的评分而感到伤心,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应当好好学习时,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促使学生的知识有所改善。但是实际情况远非都是这样的。

——事实上,事情并不象人们乍看起来那么简单:教师打了一个“二分”,它就能促使学生好好学习。

——还不能忽略一点,就是当家长知道了学生的分数以后会怎么样。家长对坏分数的反应会使学生感到痛苦,但是这种痛苦可能出自不同的原因。譬如说,学生得了坏分数,家长就处罚他。处罚当然会引起学生的恶劣情绪,但是这些恶劣情绪并没有跟他不好好学习教材这件事联系起来,而是跟受处罚联系起来的。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学生得了坏分数,家长并不处罚他,可是学生能看出家长的不满情绪。他会去努力改正这个“二分”,但并不是由于害怕处罚,而是出于他对父母的爱,不愿让他们感到难过。

——在后一种情况下,学生的动机比前一种情况,即出于害怕惩罚而努力学习,好象要来得高尚些。

——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影响的,不仅是他对家长的感情。家长们还采取各种各样的奖励和惩罚的形式。据波·格·安纳尼耶夫在《教育评定的心理学》一书里所引的材料,大多数家长都在用这样或那样的办法促使学生去获得好分数。常见的是,家长好象跟自己的儿子或女儿签订一项长期合同:“要是你好好学习,就给你买一部脚踏车。”有时候,奖励是“活期”的:得了好分数就奖励。在询问调查中,家长们的回答如下:“孩子得了好分数,我就给买电影票、戏票,给钱和糖果,买书”;“我的女孩子得了好分数,哥哥就夸奖她,给她送礼物”;“当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时候,就给他买点什么,对这件事要有所准备”。

——我观察表明,学生得到好分数时,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看来对别的同学的一种优越感使他得到满足。这样一来,就为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比如自命不凡、爱好虚荣等)造成了产生条件。

——追求分数对于掌握知识也会发生不良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材变成了获取好分数的手段。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并没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把他知道的教材给教师检查过以后,他就觉得再也没有必要把这些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了。学生并不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它是按照人的心理活动的法则而在起作用的。

——那末应当怎样做,才能使分数起到学生的知识和技巧的标志的作用,有助于客观地考核学业成绩,而又不致对学生的道德形成和知识的掌握发生不良影响呢?

——已经了解的,是有人采取一系列办法,试图合理地运用学校的分数。把分数和教师的评语结合起来,就属于这一类办法。教师在给学生口头评语的时候,就指出学生知识的缺陷在哪里,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在掌握知识方面取得进步。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向学生解释,为什么给他打这个分数,这个分数的用意是什么。这种解释的目的,是要防止学生追求分数,并且引导他们懂得:主要的是获得知识,而不是争一个好分数。

——您对这些办法的看法如何呢?

——我想,评语会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即学习动机问题。至于向学生谈分数的意义,也未必有什么益处。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那末这些解释仍会落空。

——那末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解决问题呢?

——我不想开什么现成的处方。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一些合理而有效的途径,来改善教学和教育工作。至于这些途径的具体运用,则取决于某一所学校、某一个班级在工作上的特殊条件。我不想开现成的处方,只想简短地介绍一点教学和教育工作的经验。这是低年级的经验。有一位女教师,她在上课时并不遵循平常的程式——检查家庭作业、讲述新教材、当堂巩固,等等。在她的课堂上,开展着一个生动活泼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已经是无法套用老的程式,也不能削足适履地去俯就老的上课程式了。她的课有精确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不是由外来的只看表面的程式决定的,而是由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儿童思维的进展情况所决定的。当然,儿童从女教师那里获得许多知识,但是他们自己也纷纷交流各自知道的东西,这些知识是他们从书本里、观察里、电视节目里、电影里以及从成年人讲的故事里得来的。要知道,现代的儿童,早在学龄初期,已经拥有一个相当可观的知识面,他们对于周围世界、大自然,对于人们和他们的生活及劳动,对于技术,已经知道许多东西了。

——遗憾的是,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教师的讲述里和阅读课本里,向儿童传授的不少知识,都是儿童已经知道的。这里回忆一下列·托尔斯泰的英明的忠告是有益的,他说:“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你们要避免两种极端: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能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师、有时甚至胜于教师的东西。”(《对教师的一般建议》,载《教育文集》,莫斯科,教育书籍出版社,1953年俄文版,第338页)如果教师讲的尽是儿童已经知道的东西,那末儿童就会感到兴味索然,枯燥乏味,最后对学习完全丧失兴趣。

——完全正确!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跟同学和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从而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本节课预定要教的教材范围时,应当如何处理呢?

——在我上面所谈的那种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学习的气氛下,儿童会联系教材的学习提出许多问题。应当鼓励学生提问题,这是他们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教师应当做得十分灵活和机智,但同时要坚定不移。如果教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涉及到预定在以后的课里才会教到的材料,那也用不着担心。但这里只能是涉及一下,用不着对这些材料做深入的讲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回答是不对的,除非所提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大纲范围,而且是学生没有力量讨论它们的。

——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是否有益呢?这会不会使课堂上变得乱哄哄的呢?

——自然,我们不能把课堂变成问答晚会。在我所谈的这个班的工作中,并没有发生这种过分的情况。只要课堂上笼罩着这种认真工作的气氛,学生所提问题的数量就自然而然地会有限度的。但是,只要学生能提问题,这就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单纯地听教师讲课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精神力量。正象我们在第一次谈话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当学生自己发觉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他们求知的渴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当某些不相符合的地方引起学生的警觉,当他们感到还缺少某些成分才能使知识相互“吻合”的时候,这就是好事。这是学生对认识真正发生兴趣,对掌握知识持批判的态度,活跃的思想受到激发的征兆。这时候才会产生问题。女教师仔细地倾听学生们的发言,倾听他们相互反驳,观察他们怎样努力从所处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学生们通过共同的努力,也和教师一起,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教师正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引导儿童去达到预定的目的,找出答案来。

在课外活动中,在参观时,也可以看到这种教师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相互合作的情形。我曾经在“综合技术博物馆”里观察过一个班级。带领参观的女教师,跟她的学生一样,也是那么整个身心都被展品吸引住了。他们共同体验着一种精神上的振奋,对知识的渴望,以及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的满足。由于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的知识更深入了,他们的探索性的思维发展了,他们渴望着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事物,不断地前进。儿童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体验到紧张的脑力活动后的满足,乐意去完成复杂的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追求分数的现象了。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占着主要地位,而分数则退居次要地位了。

——这么说来,难道好的分数、表扬,对于你所说的那个班级的学生,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吗?

——不能设想我们的学生都是什么脱离凡世的小天使。受到表扬,他们当然是高兴的,而这也没有任何坏处。只要分数还存在,它们就会起作用;既是考核知识的手段,又是学习的动机。根本问题就在于,一方面,是从好分数、表扬而得到的满足,另一方面,是对认识本知事物的向往、从完成困难任务而体验到的满足。究竟是哪一个方面占有主导的地位?对于刚才谈到的那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知识的向往是那么强烈,以至既不在乎表扬,也不在乎得到好分数的满足了。事情本来就应当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