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与时代精神
苏维埃学校应当为完成教育新人、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这一任务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一条明确的、无可置疑的真理。早在小学阶段就可以而且应当根据上述任务来安排教学与教育工作。
但是,在承认这些真理之后又产生了许多问题:究竟应当探寻什么样的教育途径,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所承担的义务?怎样来实现这些途径?
改革小学教学的主要方向,就是要大大提高效果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当然,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的不仅有学校,而且还有家庭、儿童组织、书籍、无线电广播、电影、歌剧,等等。但是,由于学校的教学与教育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以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巧为基础的体系,所以在学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学校。
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首先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现在所需要的、将来也是不可缺少的优秀的个性品质。这就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可能性都得到施展,使人们的劳动、行为、自然界、科学、文学和艺术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吸引着他们。不仅如此,而且还要使学生出于自己的内部诱因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接触自然界,欣赏艺术,在自己的行为和行动中体现自己的精神丰富性。
学生的一般发展对于他们学校毕业以后从事各种活动的意义,是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的。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如此迅速,以致学校教育(不管它安排得多么好)总是跟不上它的发展。当然,使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方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是绝对必要的。
但是,青年人在毕业以后总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他们所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具备相应的智慧、意志和情感品质的人,才能在他们所不熟悉的环境中迅速地辨清方向,顺利地采取对策。
许多教师经过对学生的认真观察,对通常的、传统的小学教学法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他们发觉学龄初期儿童的可能性大大高于通常的教学法所提的要求,于是就提高作业的难度,完成教学大纲时加大深度,增添补充教材。
这些探索清楚地表明,传统的教学法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在广大教师当中,人们越来越确信,小学可以教给儿童比现在所教给他们的还要多得多的东西。
苏联教育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史研究所教育与发展实验室的研究同教师的这些探索是一致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教学的结构与学生一般发展的进程之间客观联系的性质。
这种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在教育学著作中,虽然过去和现在都提到过发展性教学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可靠的事实,可以用来证明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真正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我们的实验室研究了在通常的、传统的教学法条件下儿童发展的进程。但是我们不能不回答下面这些更加重要的问题:学龄初期儿童在传统的教学法条件下所获得的发展是否已经达到了极限?是否可以建立另一种无论是对儿童的一般发展还是对他们掌握知识和技巧都更加有效的教学论体系?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实验室在1957年就着手建立小学教学新体系了。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1957—1961年),新体系在整个小学教学期间的教学与教育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它的一些原则日臻完善,并在具体的教学法中得到了体现。在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制定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及编写了各种教材之后,实验室于1961年转入了广泛的实验。
我们的实验是同教师的经验紧密地联系着的。他们对新体系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并参加了实验,因为这个体系是符合教师经验中所产生的愿望的。教师们在贯彻新体系的实践中,不仅分析了它在教学法上的具体体现,而且还加进了不少他们自己所独创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