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二)关于“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为了准确掌握赞科夫的思想,这里摘引一些他的原话:“高难度原则是实验体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另一条原则——在学习大纲教材时高速度地前进的原则。由于多次、单调的复习旧课,把教学进度不合理地拖得太慢,这样就妨碍了以高难度进行教学,或者甚至使它成为不可能的事,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走老路’。这一原则对高难度原则来说是在完成一种辅助的职能,但是同时它也起着重要的独立作用,它要求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地以各个方面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因为这些知识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展开的体系中。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让儿童在一节课上做尽可能多的例题,完成尽可能多的练习,等等。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赶快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匆忙从事和追求记录是跟我们的实验体系格格不入的。多次单调的重复也是同样不能接受的。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就有可能揭示所学知识的各个方面,加深这些知识并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原则与其说是具有量的特征,毋宁说主要是具有质的特征。”(《教学与发展》,第46页)这里已经回答了“高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的问题。如果有些读者自己把“高速度”理解为“越快越好”,然后把它强加于赞科夫,再去批判赞科夫,那是不适当的。

现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尤·巴班斯基,在1979年2月的一篇文章里说:“近几年来,根据赞科夫的创议,在教学论中曾在实行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这对促使加强教学中的发展的效果也是应当的。但是,这方面应当遵守一定的限度。因为教学的高速度减弱了识记,可接受性应当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也要考虑最合适的教学速度。因此可以说,所学材料的范围、难度以及教学速度,要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术语)的实际的学习可接受性相适应。”[3]这个提法还是比较公允的。巴班斯基的这段话,是在论述他所提出的“可接受性原则”(又译“量力性原则”)的这一条里说的。这说明:巴班斯基并没有把高速度原则跟量力性原则对立起来,而是以赞科夫的思想丰富了传统的量力性原则的含义。

“高速度”原则涉及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知识的记忆、巩固问题,即涉及巩固性原则问题。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里,专门写了一章(《知识的广度和巩固性》)来谈这个问题。我认为,赞科夫的本意,并不是简单地取消复习,更不是丢掉巩固性原则。他认为传统教学论指导下的复习没有吸收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赞科夫首先反对“滥用复习”:“滥用复习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损害。……在实验班里不进行多次的、单调的复习,而在普通班里儿童则多次复习同一个教材:在学习本课题的过程中要复习,在课题学完后还要复习,在学季末要复习,在学年末还要复习。当新学年开始以后,学生又要复习同样的材料。……而复习时的练习反而比学新课时的练习更简单了。”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学校里也是存在的。用频繁的考试逼着学生进行不断的复习。“重复是学习之母”,但是搞得太凶,它就变成“后娘”了。[4]

赞科夫提出了进复习的方法:①记忆、保持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对有关材料进行了紧张的脑力活动。“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末虽然他并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②“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对直观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复习上,因而在第一次知觉材料时不去注意深入思考它的内容,那末这对于识记是有害的。”③经常实际使用已学的知识。“成年人在自己的职业领域中……并不专门去复习那些已经获得的知识,但却往往能够牢记终生……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经常地需要这些知识,于是他就在记忆中再现已有的知识。同时,实际使用这些知识,就有助于它们更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④运用无意识记。⑤“以知识的广度达到巩固性。”“要达到知识的巩固性,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认真地思考材料……不仅要思考,还要从各个角度、从各种联系中来理解教材。”“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旧材料。旧材料在儿童的记忆里复活起来,但同时它又是以新的形式出现,用来帮助解决新习题。”“在复习时加进新的因素,当然比要求单纯地再现学过的东西有利得多。”“在按照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情况下,知识的传授多半是相互孤立的,知识没有被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而心理学上已经查明了这样一条规律性:如果各个因素之间没有联系或者联系薄弱,那末它们就不能长期地保持在记忆里,因此就不得不进行经常的大量的复习。所以尽管对学过的教材安排了大量复习,却还是很容易遗忘。”“知识的巩固性不是靠大量的复习,而是靠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的。”

有人认为,赞科夫是主张“越快越好”,“醉汉赶马车”。读了上面这些引文,我认为赞科夫不是不要复习,而是要根本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复习方法,达到更高的巩固性程度。这个问题,在我们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是严重地存在的。苏步青同志在《重要是练好基本功》一文里(《文汇报》,1981年11月23日),把“多练”跟“题海战术”的根本区别做了精辟的分析,很值得一读。如果认为“高速度”就必然地带来忽视“双基”后果,那是一种误解。反过来说,我们现在把小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是不是肯定能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传统的教学思想不改,延长学制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给“滥用复习”提供了方便条件。有同志说:“我们延长学制,而你们宣传‘高速度’,是唱对台戏。”我认为这是对“高速度”的误解。“高速度”的本意是让学生充分“开展”他们的“精神力量”,克服教学中的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反对在学习上“踏步前进”,它跟是否延长学制是“不搭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