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部2020年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类课程应以隐性的教育方式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方式同向同行。“所谓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相对直接的多种形式的价值观影响,外化为人的行为,达到对人的思想意识的影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对价值观的输出更加隐秘合理,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容易被接受。”[1]与单独的思政课不同,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思政元素以隐性的形式渗透在专业课程中,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该课程固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由隐而显,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以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化类课程为主,价值塑造应当融入教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使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切忌生硬地向留学生灌输道理。例如,在口语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取贴近留学生生活的话题,如做客、旅行、购物、求职、面试等主题,引导留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积极思考,展开讨论。以面试为例,无论是入学面试还是求职面试,都需要事先做好准备,衣着大方得体,不能迟到;面试时态度谦和,注意语速,声音不宜过大或过小。在中国民俗课上,介绍中国称谓与打招呼、拜访与迎送习俗时,通过中外文化对比,使留学生了解中外社交礼俗的异同点,掌握中国人的礼貌原则和汉语中常用的委婉表达方式,并深入思考中国尊老爱幼等观念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中国文化基础课上,教师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将中国“七夕”和西方“情人节”进行对比,将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进行对比,引导留学生挖掘中西文化习俗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寻找不同文化中的共同逻辑,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更好地实现将留学生培养成知华、友华、爱华的高层次国际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