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哲学维度
教育部《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之一,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最终还是要落到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中国人的世界观根植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体现在世界观的贡献、方法论的贡献、思维方式的贡献;中国的理论,不仅对中国社会有意义,对整个世界都是有价值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哲学课程是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汉代以后的儒教文明及其对东亚传统文化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以及近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意义。通过教学,使留学生在学习中国哲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由于特殊的经济、政治等因素,中国哲学在具体的研究方式、表达方式、思维习惯和基本态度上都与西方哲学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与西方哲学注重抽象的逻辑推理不同,中国哲学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和思维的依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根。中国哲学课程从了解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诚实守信理念、中国古代哲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修养、中国人的和平理念以及依法治国理念四个维度构建中国哲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将课程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一一对应、有机融合。了解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留学生形成对中国哲学的正确认识,更有助于在两种哲学的对比中正确认识二者的优势和劣势,为各自所面临的问题寻找突破口。除了中国哲学课程,在国际中文教育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用哲学原理指导专业学习,引导留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注释】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5/t20170516_304735.html.
[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