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选讲

《诗经》选讲

教案为两节课的内容,共100分钟。

(一)回顾复习上节课内容(5分钟)

(1)让单个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老师梳理上节课重要知识点,加深学生记忆。

(二)导入新课(10分钟)

(1)提问学生是否读过爱情诗,并把印象深刻的诗句背出来。

(2)让学生自由谈论对这些爱情诗的感受。

(三)学习《诗经·秦风·蒹葭》(35分钟)

(1)播放《在水一方》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音乐情境。

(2)PPT展示《蒹葭》全诗,先让单个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然后老师领读。全诗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PPT展示《蒹葭》字词注释,一个学生读一条注释,并纠正学生发音,然后老师进行具体讲解。可以结合图片、词组举例及延伸、造句等形式,丰富字词的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注释如下:

蒹葭(jiān jiā):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所谓:所思念的。伊人:那人。这里指作者喜欢的人。溯洄(sùhuí):逆流而上。从:追寻。阻:险阻,难走。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萋萋(qī):茂盛的样子。晞(xī):干。湄(méi):岸边。跻(jī):升高。坻(chí):水中高地。采采:茂盛样子。已:止,指干了。涘(sì):水边。右:这里指道路弯曲。沚(zhǐ):水中小洲。

(4)PPT展示《蒹葭》不同章节,老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在讲解过程中,提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老师分析全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透过表面的字词,深入诗歌内部的表现技巧,感受诗歌内在的意蕴,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随机提问学生的认识和想法。诗歌赏析如下:

·景物:蒹葭“苍苍”“萋萋”“采采”,通过对景物的细微描写,渲染了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表达作者当时所在的环境清冷和寂寞。

·时间:通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露水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直到被晒干的渐变过程,时间上的发展推移,表现出作者对“伊人”追寻的迫切心情。

·空间:“伊人”所在的空间方位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寻见“伊人”的困难重重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惆怅。

(6)通过前面的讲解学习,让学生概括本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老师给予讲评,并结合思政要点,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和追求,使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如下: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景物的描写、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表达了作者对“伊人”的倾慕之情,以及可望却不可及的内心惆怅。

比兴手法的运用,情景交融。

重章叠句的结构,节奏明快动听。

朦胧含蓄的意境美,可望而不可及。

(7)让学生齐读诗歌,然后单个学生朗读,要求学生饱含情感并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强化诗歌给人的心灵净化。

(四)学习《诗经·秦风·无衣》(35分钟)

(1)老师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增加学生对特定的历史知识的了解。该诗创作背景如下: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犬戎族攻占西周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并受王命攻打犬戎。此诗大概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犬戎,是古代活跃于陕西、甘肃一带的游牧民族。该民族的先祖以犬或者狼为图腾,故被称为犬戎。春秋初期,犬戎成为秦国的强敌,为秦国所灭。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

(2)PPT展示《无衣》全诗,先让单个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然后老师领读。全诗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3)PPT展示《无衣》字词注释,一个学生读一条注释,并纠正学生发音,然后老师进行具体讲解,可以结合图片、词组举例及延伸、造句等形式,丰富字词的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注释如下:

岂(qǐ):怎么能。袍:长衣,指披风或斗篷。王:指周王。于:语气,助词。兴师:出兵打仗。同仇:共同对敌。修:修整。戈(gē)、矛:古代长柄形的兵器。泽:同“襗”,内衣,指汗衫。戟(jǐ):古代兵器,形似戈。偕(xié):一起,一同。作:作战。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偕行:一起前行。

(4)PPT展示《无衣》不同章节,老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在讲解过程中,提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老师概括全诗的思想内涵及特色,感受诗歌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随机提问学生的认识和想法。思想内涵及特色如下:

《无衣》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战歌,表现了秦地民众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诗歌以问句发端,采用赋的铺陈手法,重章复唱,一气呵成。“与子同袍”是激励伙伴同舟共济赴国难;“修我戈矛”表现战士斗志昂扬、齐心备战的情景;“与子同仇”表现战士同心同德英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诗歌意境豪迈,掷地铿锵,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

(6)结合思政要点,讲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国内民众在危难时刻,团结互助、万众一心的感人实例,通过疫情援助物资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标语的来历,让学生加深对诗歌凝结的时代精神的感悟,使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承载的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团结互助意识,为加强中外友好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

(7)让学生齐读诗歌,然后单个学生朗读,要求学生饱含情感并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8)播放歌曲《无衣》,使学生进入情境,在音乐中感受诗歌展现出的激昂气势。

(五)课堂总结(15分钟)

(1)老师梳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要点。

(2)布置作业

(3)老师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