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方面的研究情况
我国对养生、导引、体育方面的问题进行哲学的研究历史上早已开始。历代许多学者和体育活动家们曾提出过不少具有丰富辩证思想和重要价值的见解及论著。但是,把体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我们则起步较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界思想解放,意气风发。在此大好形势的推动下,自八十年代开始,体育哲学的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1981年6月,由沈阳体育学院主办召开了全国体育院校首届体育辩证法(即体育哲学)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体育领域,在体育界开展有关体育方面问题的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会议也团结了力量,组织了国内的研究队伍,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1982年8月,西安体育学院又相继主办了第二次体育辩证法学术讨论会会。在这次会上,与会者初步研讨了体育哲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提出了要加强辩证唯物论的生命观、人体观、体育观以及体育科研方法论等问题的研究。会上大家还议论: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最好将体育辩证法都统称为体育哲学。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在哲学面向现代化、应用化发展的形势下,体育哲学的研究活动得到了体育界更多领导和学者的关心与支持。1984年8月,由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北京体育科学学会及北京体育学院三单位联合主办于福建泉州召开了体育哲学、体育经济学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着重研究了在新技术革命形势下体育的科学化与体育哲学的任务问题。会议强调了现代体育的发展已经告别了单纯拼体力、靠苦练的“自然体育”阶段;它应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体育”。这是时代发展对我国体育的要求。与会者还讨论了体育科学化的涵义、特点和内容;体育哲学在体育向科学化目标进军中的任务等问题。这次会议有来自全国12个省市33个单位的同志参加,他们除了来自体育系统外,还来自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哲学界等。通过会议的联系,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多角度共同探讨体育领域中哲学问题的学术联盟。
1985年,体育哲学的研究活动被正式纳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领导之下。1985年8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所属体育科学理论学会在福建省永安市主持召开了以“体育科技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围绕这一主题,与会同志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模式、道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大家认为,我国体育的发展既不应雷同于苏联的模式,也不应因循于西方,又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条件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形势,要走自己的道路。此外,会上还讨论了体育事业的产业性质;体育的发展与“科技、社会、经济”的一体化方针;体育科技发展中需要调整的内外矛盾关系;竞技体育发展的辩证规律;竞技运动中新技术、新战术,新训练手段创新的方法论问题等。通过这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时代要求哲学走向应用化。哲学要为我国体育的腾飞服务。我们既要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探讨有关体育发展的宏观的、综合性的重大问题;又要加强纵深方面的研究。要联系体育实际,探讨体育运动中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1987年8月,又于湖南省桑植县召开了体育哲学学科理论建设的专题学术讨论会。与会同志围绕体育哲学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大家认为:现代哲学已不是只用一门独立的学问去反映客观对象的一般规律了。它已经发育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哲学学科群。从总体来看哲学学科群可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元哲学,即关于世界的元问题如世界的本质、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等问题。中间层次是部门哲学。按客观世界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三部分而形成自然哲学、社会历史哲学及思维哲学。再下一个层次则是应用哲学。体育哲学和教育哲学、生物学哲学、医学哲学、化学哲学等学科相类似,都属于应用哲学学科。此外,这次会议还讨论了体育哲学今后发展的趋势及开展体育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总之,我国体育哲学的研究活动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在有关学者的支持,体育科学学会的重视和全体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写出了一批学术论文和体育哲学专著。这门学科正在新的探索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