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宇宙”人体观

一、古代“小宇宙”人体观

1.“小宇宙”人体观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开始对人体自身的认识。但是,由于古代不具备对人体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的条件,人们往往只是利用当时首先发展起来的天文学知识,以简单类比的方法,将天地自然现象与人体相比较,对人体进行表面、直观的描述。这种人体观,由于它能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去解释或臆测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现象,将自然界与人体简单对应,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因此,我们称这种“天人相应”的人体观为“小宇宙”人体观,它是人类对人体认识的第一个阶段。

2.“小宇宙”人体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1)天地自然与人体的组成物质相对应

古代思想家们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有共同的物质根源,首先把人体看作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指出,世界万物都是由火、气、水、土组成的,人体也是由这四种元素按不同比例混合构成的。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同样曾用“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解释人体的构成,把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对应为人体的肺、肝、肾、心、脾的“五官”。从“五行”的属性和相互作用说明人体的构成及其变化。

(2)天地自然与人体的结构、功能相对应

古代的人们因受生产力和科学条件的限制,对人体的构造与功能的认识,也往往是以宇宙天体的构造模拟人体的各种器官。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是“小天地”,是“宇宙的缩影”。亚里士多德还提出心脏是人体小宇宙中的“太阳”。人体布局为园形,是因为宇宙天地是园的。我国古代的《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也说过“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天地”。所有这些认识,都是从模型、图象方面将人体与天地、宇宙相类比中得出来的。这些朴素的认识,尽管是比较笼统,不清晰的,甚至还带有主观猜测的性质,但是他们能把人体与天地自然界结合起来考察,从客观的物质世界去研究人体的结构与变化,力求揭示人体与自然界各种物质现象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对人体的认识,这同用神秘的“灵气”解释人体的唯心主义人体观却要高明得多。无论是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看,都是颇为可贵的。

3.“小宇宙”人体观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人是天人大系统中居主导地位的因素,也是体育运动的主体。人们为了增强自身机体的机能,一向极为重视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社会的关系。而“小宇宙”人体观,对于医疗保健和养生知识的积累、概括,主张“天人相应”即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这正是适应当时体育运动的需要,对体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国古代的“武勇”、“技击”、“养生”、“导引”等身体炼锻方法,很多都是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或动作的。如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就仿效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势;“太极拳“、“太极气功”中的“太极”一词就是起源于“太空”、“太阳”的含意。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常常把体育炼锻方法分成内功与外功两类,谓之“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现代中医理论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通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与自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小宇宙”人体观对于启发人们从宏观上认识体育运动与人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是有指导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