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二、体育运动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1.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事物都是在联系中发展,在发展中联系。每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历史的文明道路,是历史的继承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运动技术的发展同样遵循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提高,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辨证的统一。现在各项运动技术的内容和形式都继承和保留了体育技术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由于运动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历史的继承因素相当显著。各项运动技术,在历史上都有它的原形,但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继承中又有发展。球类运动项目之一的乒乓球。十九世纪末起源英国,最初只是一种活动性游戏,在桌上打,故欧洲人称之为“桌球”。初开始,乒乓球的打法单调,技术简单,只是把球推来档去。本世纪初,由于胶皮球拍的发明,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削下旋球的新技术,这一打法在欧洲流行长久。五十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在技术上又出现了远台长抽进攻型打法,后又出现了“弧圈球”技术。六十年代,中国乒乓球队,经过艰苦的磨练和探索,创造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独特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这是乒乓球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中国乒乓球队由于技术上的创新,在世界乒乓球比赛中长胜不衰。乒乓球技术发展到八十年代,又推进到旋转和速度紧密结合的新高度。这是乓乒球运动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在这种新的形势面前,中国的乒乓技术又相形见拙了。

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由于自身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力量相互制约性,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创新是运动技术发展之路,技术的创新会带来竞技水平的飞跃。纵观体坛新旧更迭,每当一种新的技术、新的训练方法、新的器械的出现,都带来世界纪录的大幅度提高。如撑竿跳高,由木竿改为竹竿后,在技术上采用快速助跑和加大摆体幅度,改进了过杆姿势,世界纪录由3.78米提高到4.35米,本世纪六十年代玻璃钢竿问世,撑竿跳的纪录不仅突世了5米大关,而且攻克了6米高峰。

运动技术的创新遍及各个方面:有技术的创新、训练方法的创新、战术的创新、测试手段与器材设备的创新。还有理论的创新。每一种新的训练理论的出现,都会对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本世纪七十年代由民主德国科学家创立的运用血乳酸指标控制竞赛项目训练负荷量的无氧阈理论,明显地促进了周期性耐力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

继承和创新是辨证的统一。对原有的技术,过去的技术,不能肯定一切,否定一切,要采取“扬弃”态度。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是为了创新,创造就是发展。运动技术的创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能创新,必须要以运动实践为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为条件,要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勤奋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有辨证的思维方法,善于思考,发现新的天地。

2.技术的交流与渗透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进行。随着社会的分工,交通的发展,交流的渠道形式日益广泛。运动技术是动态的,开放的,需要通过相互交流,沟通信息,促进它的提高。

技术交流的形式和渠道是多方面的:

(1)有内部的相互交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内部相互之间不是封闭的,总是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充实各个体育项目,同时运动技术也得到发展。武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项目。武术在古代统称“武艺”或“技击”。起初只是作战、防身、娱乐的手段。唐朝武则天创立武举制,无疑对军事武艺、武术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经过明代、清代武术技术的发展更加成熟,技术结构日臻完善,理论与方法日渐系统。全国的武术形成南北各种流派,其著名的有“外家拳”与“内家拳”。“外家拳”以河南嵩县的少林为盛,特点是以搏为主,先发制人,以刚克柔,以动制静,即侧重对抗与进攻。内家拳是以守为主,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太极拳,八卦拳都属内家拳。中国武术到了明朝已形成了刀、枪、剑、鞭……“十八般”武艺。武术这个国宝,发展到现在,已著称于世界。

(2)有外部交流。运动技术是超阶级的,不受政治、国界的约束。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从古代来看:号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文明古国的体育项目和运动技术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到世界各地。日本的柔道与中国的拳术有密切关系。明末中国学者、武术家陈元赟旅居日本时将拳术传至日本后发展成柔术。后经日本人嘉纳治五朗吸收各柔术流派的精华,创立独具一格的柔道。

交流总是相互的。中国是文明古国,但非体育项目样样俱全。中国近代体育就是从西方传来的。体操是传入中国最早的近代体育项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聘请外国军官,废弃传统的骑射,改练洋枪、洋炮、洋操后,日本式体操,德国式体操的项目和技术在中国流行起来。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排球运动是源于美国,这两个运动项目和技术都是在十九世纪未与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在世界性的大交流中篮球、排球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以排球而论:最早的比赛每队上场16人,后改为12人、9人,现在是6人。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曾经形成的以快速多变为主体的亚洲型和以高打强攻为主体的欧洲型两种打法,现在又呈现了两种类型交融的趋势。

交流的手段和方式:有文学、图片的交流,有现代化手段的交流,如电影,电视等。书面文字的交流可以保持人类的经验成果,使之代代相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计算机、电脑的问世,运动技术可以录相贮存为信息。这种现代化手段、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超速作用。美国女排原教练塞林格创造的“电脑排球”,通过高速摄影,详细地纪录了中国女排的技术、战术,对英国女排技术的提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各项运动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人把运动技术的相互渗透称为“技术转移”,“技术嫁接”。体育界提出“田径是基础”确有哲理。跑、跳、投、掷是田径运动的四大门类,也是四大技术。这四大门类中都要有速度、灵巧、耐力、柔韧的身体素质,这些方面对各项运动技术都有普遍的作用。在现在运动技术高超发展的趋势中,技术的渗透性加大了,如体操与武术、体操与跳水,滑冰项目的技术都在相互移植。飞行动作,空中转体的动作,在技术的力学原理上都有很大的近似之处。现在技术的渗透发展到女队模仿和训练成男队的动作。在篮球、排球的发展中更为明显,这样可以加速运动技术的发展。

3.竞赛是运动技术发展的杠杆

运动技术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体育科学理论界对此尚处于探索中。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竞赛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赛就是竞争,有竞争才能发展。竞技运动本身就是在连续的比赛竞争中发展起来的。简要回忆一下奥运会的发展史就可以明白了。公元前776年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开始只有一项跑,距离是192.27米,也称场地跑,跑的技术是很原始的,没有起跑器的设备。后来历届项目逐步有所增加,运动技术也会随着发展起来。古代奥运会,历经曲折而消失。

时隔两千多年后的首届现代奥运会,共设九个大项的43个单项比赛。1988年9月在汉城举办的24届奥运会,比赛项目增至24个大项的200多个单项比赛,许多项目的技术已接近人的生理极限。运动员的精湛、熟练、惊险、优美的动作,令人叫绝,使人倾倒。

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发展都表现出一条规律,通过竞争或竞赛“优胜劣汰”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这一条在运动技术发展中尤为突出。运动是体育的核心,竞赛又是运动的特征。比赛是比意志、比技术、比智力、比战术,但实质上是比技术。体育比赛是以实力为基础,雄厚的实力表现为过硬的技术,灵活的战略技术,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比赛是平时训练和技术高低的一面镜子,能把训练和技术的长短优劣集中地反映出来。比赛中败者胜者都会暴露不足,逼着想取胜夺魁者去改进动作,提高技术。

大型运动会的竞赛,是运动技术的大汇展,大交流,是运动者相互学习、切磋、琢磨的良机。每次运动会对技术的发展都会起到作用。第24届汉城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体坛规模最大、参赛人员最多,技术发展高峰的盛大之典。各国运动员都得到了学习的机会。总分金牌取得榜首的苏联体育代表团,为之骄傲,但他们各项技术并非都压群雄,也要从中学习以改观自己弱项的技术。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现了自己水平,更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强队如林,运动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暴露了我们后备人才不足和训练及管理方面问题,最突出的是看到了我们运动技术创新的步子不大。乒乓、女排、体操技术的改进更发人省醒。1988年10月20日,中国乒乓教头云集镇江,总结奥运兵战我队成败得失,探讨技术打法特点和发展方向。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许绍发、副总教练张燮林在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直拍快攻的传统打法眼下由于存在着反手不会攻,相持能力弱的两大漏洞显得落后,亟待创新改进”。经过这次研讨,确定了中国直拍快攻传统打法的发展方向为“两类、四个模式”。(《中国体育报》1988年10月22日)看来中国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又会跃进一个新的阶段。可以预料,通过汉城奥运盛会,世界体坛上的各种运动技术都会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