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辩证综合”的人体观
1.“辩证综合”的人体观形成的条件
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许多国家相继进入了工业大革命时期,由于产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进入到系统地整理材料和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阶段。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突破: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关于地球地层渐变的“地质学原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人工合成尿素”,“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等,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给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给生命科学、生理学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首先,生理学在对人体的感觉与神经系统方面研究的成果,向机械论人体观提出了挑战。十九世纪初,法国生理学家弥勒,系统地把物理、化学及比较解剖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人体生理学的研究,论述了神经和感觉器官的功能,并指出感觉是感官、脑的相应部位以及介于其间的神经通路三者统一活动的结果,感觉神经系统内部具有特殊的构造和对刺激的反射能力。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生理学家马让迪和英国生理学家拜尔,用实验证明了脊髓的前根是大脑指令的传出通路,后根是外周感官接受刺激后传入大脑的通路。由此揭示了神经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生理过程。二十世纪之后,英国生理学家谢灵顿,通过对犬的脊髓反射的系统研究,总结出关于反射的普遍规律。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消化生理的过程中,又提出了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的概念,后来又提出人类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理论,等等。这一系列科学实验的事实证明,人体决不是一架简单的机器,而是有生命能感觉的有机体,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复杂构造决定了人体具有高度灵敏的感受和反射的机能。人体的生命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极为复杂多变而又协调有序的高级物质运动形式。所有这一切,不仅是对“人是机器”的人体观的有力否定,而且,也为辩证人体观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在细胞层次上对人体研究的成果,是对机械论人体观的又一次冲击。十八世纪的生理学主要是在器官与组织层次上研究人体,但仍未摆脱机械论人体观的羁绊。到十九世纪中叶,对人体的认识已深入到了细胞层次。细胞学说提出了一切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人体也不例外。这就是把有机体个体的生长发育看作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的发展与转化过程,从而否定了人体是一架靠外力才能运动的被动机器。细胞学说还提出了人体构造的多层次性。人体可分为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等结构层次,这些事实也为辩证人体观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再次,“自然选择”和生物种群进化的研究成果,是对机械论人体观的又一次有力否定。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以“自然选择”的事实为基础的。“自然选择”的发现,深刻地揭示了生物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它说明了人的个体的存在决不是孤立的、死板的机械物体,而是同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通的,人体的存在、发展具有多因素的辩证统一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此外,生物进化论以及当时胚胎学、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又对生物种群进化和人类的起源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这些科学成就又从生物进化的序列上揭示了人体生命的由来和进化的历史层次。这就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观点带进了对生物进化和人体发展的研究领域,使人体研究建立在事实和科学基础之上。
在自然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发展所提供的丰富材料基础上,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辩证综合的人体观。这种新的人体观是十九世纪以来人类关于人体知识的新概括,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2.“辩证综合”的人体观的内容和特点
辩证综合人体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用系统整体性原理观察分析人体,从而揭示了人体是多因素对立统一的本质,以及人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它既科学地分析了人体内在的结构层次,又综合地揭示了人体的本质特征,它是唯一科学的人体观。
(1)“辩证综合”人体观揭示了人体的层次性
医学和人体科学的大量研究成果证明,人体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系统。从人体的构造上看,可分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这种层次结构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多种功能。从生态关系上看,还可分为个体、群体、社会、生态环境等不同层次。从生物的进化序列上看,在人类产生之前,曾经历过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卵生到胎生,由无脊椎到脊椎,由哺乳类到灵长类,由类人猿到人的不同演化阶段。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虽然从客观上,已认识到人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微观上,已认识到分子和基本粒子。但是,这种认识还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新的自由王国。
(2)“辩证综合”人体观揭示了人体的整体性
人体是由多种生命物质组成的复杂物质系统。人体中的各种因素、各个层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连结、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如肺脏的气体交换,要靠心脏供给足够的血液才能维持,而肺的功能好坏,又直接影响心脏的功能,而心脏的健康状况又将制约着整个人体。在人体的整体系统中,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总是彼此配合,相互协调。在神经与体液的调节下,发挥着共同的效应,并维持整个人体的各种活动。
(3)“辩证综合”人体观揭示了人体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人体运动既属于生物运动,又属于社会运动。这种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虽然区别于低级的运动形式,但又包含着比较低级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微观粒子运动过程。心脏的收缩、肢体的位移、肌肉关节的牵拉等属于机械运动;脑电、心电的传导,人体内生物磁场与地磁的能量交换等属于物理运动;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分解、排泄等属于化学运动;蛋白质、核酸的同化和异化,生理的遗传和变异等属于生物运动;人体在一定思想指导下从事多种生产劳动,人际交往等属于社会运动。总之,人体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运动形式集于一身,是受自然、社会、心理的各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是多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多种因素相结合的辩证综合体。
3.“辩证综合”的人体观对体育运动的意义
由于辩证的人体观揭示了人体是多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多因素组成的辩证综合体,从而指引人们用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人体运动;并考察人体运动时的生态环境、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作用,使人们根据人体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更有效地开展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比赛和科研活动,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
由于辩证的人体观揭示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对立统一,它能推动体育生物类学科,从组织、细胞、亚细胞、生物大分子等结构层次上深入研究人体运动的机制和变化特点,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去研究人体的化学组成和运动规律;对研究人体内化学变化过程的调节以及运动创伤的防治,提高人们的运动保健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辩证人体观揭示了人体运动与社会环境及心理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促进人们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教育、心理等方面去研究体育运动,了解体育与社会、体育与经济之间的各种关系,把握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性。这对加速体育运动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