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体系统不仅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而且也是身心关系的辩证统一体。在人体系统的多因素、多矛盾中,身心关系是一种更基本的矛盾关系。因此,要揭示人体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必须认识这对矛盾关系。
1.对身心关系的哲学探讨与认识的发展
身心关系,既是一个生理学范畴,也是一个体育哲学范畴。它同形与神、生理与心理是同等程度的范畴。在我国古代,一些养生家曾提出“形神结合”的命题。“形”即人体的生理形态;“神”就是指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从哲学上说,前者属于物质,是第一性的;后者属于意识,是第二性的。人们对于形神关系,即身心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身心统一论与机械唯物主义的身心分离论的对立。人们对于身心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浑沌认识、到经验认识、再到科学认识的过程。
我国古代一些养生家认为神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提出了朴素的“神形结合”的一元论思想。“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遵生八笺》),“形须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形)是生命的房舍,是载精神(神)的车子,身体和精神相互依存。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南北朝时期的范缜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都主张形神不可分离的统一,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基础,这些古代朴素的身心统一论观点,从总体上说是正确的,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不可能进行事实和科学论证。因此,它具有笼统、浑沌的性质。
在身心关系一元论的观点中,还存在着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身心关系统一于形体(身),认为精神是由形体派生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却认为形体是精神的产物,身心统一的基础是神、心灵(即精神)。例如,我国南宋哲学家陆象山,曾提出“心即理也”,把人的形体看成是心灵、思想的表现。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也把人的形体说成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主客观唯心主义虽然都主张身心统一,但是他们却根本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把精神作为身心统一的基础。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二元论者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身体和心理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身体具有广延性(即空间),是属于物质实体,但不能思维,心理不具有广延性,是属于精神实体,却能思维。从而否认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割裂了身心关系,否认了身心统一。庸俗唯物主义者却把人脑和心理现象的关系看作是入体器官和它的分泌物的关系,认为人脑产生思想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把意识混同于物质,把复杂的思维过程仅仅归结为人脑的机械物理过程。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在身心关系问题上,正确地坚持了形体决定精神的观点,并从医学上论证了精神对身体的依赖关系。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直到意识,都以身体状况为转移”,还提出了“人脑是思维的器官”等正确论断。但是,机械唯物主义者由于不懂得意识或心理的本质和作用,却把身心关系作了绝对化的理解,只强调形体对精神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了精神对形体的能动作用。这样,当然也不能正确地解决身心关系问题。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全面正确地回答了身心的辩证统一关系。
2.辩证的身心统一观
辩证唯物主义从人体生理活动的整体系统观点出发,强调身心关系的辩证统一。认为人的机体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是进行心理活动和思维的主要器官。现代科学证明,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是脑内蛋白质、糖类、脂肪、酶和内分泌等物质的复杂运动和代谢过程。人脑固然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但它不能离开整个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而孤立起作用。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内分泌等器官系统活动的配合协调,不仅对大脑的发育有帮助,而且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也有影响。
辩证的身心统一观还认为,人的心理状况对生理活动,精神状态对身体发展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我国古代医学中,把人的情绪、心理状态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认为这“七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重大影响。并从实践中总结出“身体健全、感情斯正”,“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朴素的经验认识。现代科学也证明,经常的情绪波动,心理紧张,会引起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失调,降低或抑制人的免疫力,导致各种疾病。紧张、忧郁、压抑、烦恼是引起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霍姆斯和莱赫的调查研究资料证明,每5个经历过人生剧变的人当中,就有4个人于剧变两年之内生病。有人调查还发现,人们在丧失了最亲近的眷属及亲友之后,其死亡率要比相似条件的对照组高七倍。可见,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的,身心和社会因素也是相互影响和辩证统一的。人体是一个受自然、社会、心理多因素制约的生命过程。
纵观人类对身心关系认识的发展,可以清楚看出,人类对于身心关系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从朴素的“形神结合”的统一、到身心分离、再到身心的辩证统一的辩证否定过程。在古代,人们对人体的许多生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甚至是浑沌的。这是对身心关系认识的泛化阶段。到了近代,由于生产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开始用自然科学上的分析方法,对人体的生理结构、机能和心理活动分别进行研究。但是又由于在研究中曾受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二元论哲学的影响,使人们对身心关系作了绝对化的理解,导致身心分离论的片面认识,这是对身心关系的经验认识和分化阶段。到了现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创立,人们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对人体进行再认识,把过去对人体的生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研究成果进行新的概括、总结,使其从感性的具体,通过科学抽象,再进入到理性的具体,从而达到对人体身心关系的辩证统一的科学认识。这个认识过程同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是基本同步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到什么水平,人们对人体的认识也达到什么程度,对人体的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而体育运动发展也到达什么程度。因此,人体观的发展也推动着体育运动的发展。
3.身心辩证统一思想对体育发展的意义
身心辩证统一的思想,是人类对自身进行长期认识的智慧结晶,它揭示了人体整体与局部、结构与功能、平衡与不平衡、人体与环境的统一,从而也揭示了人体的变化、发展规律。因此,它是唯一科学的人体观。对于指导体育运动发展和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运用身心辩证统一的思想,才能全面理解人体健康的意义。
什么是人体健康?人们常常把它与没有疾病相比较,把它概括成“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也不完全科学。因为有的疾病有较长的潜伏期,人体虽然表面健康,但实际体内有病。有人虽然体魄强壮,但精神不健全,也不能说是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评价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交往上完全安宁的状态”。我们认为,关于健康的这一新观念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一方面它比“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健康观念在内容上更全面,也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健康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这个健康的新定义,体现了身心辩证统一的科学原理,也体现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人体的健康必须是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应是人们在机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一种健全的状况。这是人类对健康本质认识的深化和一大进步。它是辩证人体观在健康问题上的具体反映。
其次,身心辩证统一的思想,对于开展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的身心健康水平,都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因为身心辩证统一思想是体育教学中“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重要理论依据。根据身心辩证统一关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选择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身体的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对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青少年、广大中小学生,更应注意从身心两个方面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以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再次,身心辩证统一思想对开展运动训练、比赛和体育科研活动,培养身心两健的教练员、运动员,更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教练员、运动员,应具备三方面的基本素质,即良好的生理素质、技术素质和心理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指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心理文化素质是指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品质、意志、毅力、克服困难和勇于牺牲的拚搏精神、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荣誉感、进取心等等。技术素质是指过硬的技术才能。作为运动员,固然没有高超过硬的运动技术就难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但是,技术素质的发挥是建立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就难于在训练中掌握高超的运动技术。运动员训练、比赛的进行都离不开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调统一。因此,身心辩证统一思想就必然成为运动员、教练员选才、训练、比赛、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指导原则。体育科研活动,也应紧紧围绕身心统一的指导原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