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体育现代化的促进因素
体育现代化说到底就是体育的科学化,“也就是把现代最新科技成就和理论知识在体育上广泛应用,从而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几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熊斗寅,《体育现代化》P.11)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介绍了几位西方大科学家谈论自己的科学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关系。西方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已开始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儒家和道家说,深深影响到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目前西方的“老子热”、“易经热”可以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促进科学发展的正效应因素,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有促进体育现代化的因素。
现代化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反动。有人认为现代化是破坏传统文化的洪水猛兽,这是一个片面性的反应。应该承认,现代化的过程中,若干传统项目的确会为新的事物取而代之,价值观念亦会有所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传统的文化元素,都是在时空中存在的,时代变了,文化亦随之变异和发展。但是传统文化中一些表现性的部分,即表现生活上某方面的一种格调或形式会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的存在下去。就是属于功能性的部分,有时不但不致妨碍创新的变迁,有时反而会促进这种活动,自行获得新的功能与作用,在体育文化中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主义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家有“小国寡民”的理想。中国的思想家设计的“和谐社会的理想”,对人类文明有着某种贡献,启发着人们的良知,这种理想主义把体育娱乐和竞技作为人类的交往、情感的交流,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理想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
2、人本主义与体育中人的主体性的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倾向,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反对神本主义,讲究独立人格、天赋人权,强调个性解放,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的人本主义,它强调的是人在宇宙中的重要核心地位,只有“人”才可以“参天地”、“赞化育”。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道德化的,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中国古代体育也染上道德文化的色彩。从某种角度看,古代体育体坛竞技胜利者,肯定人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技术的价值,有其优秀的一面。
3、道德理性与积极的人体运动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是一种道德直观的理性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人们通过自己的理性了解自己,把作人的道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作人的道理”从根本上说应是一合理的道德观念,而这种“道德观念”是人的本性的要求。是能由自己内省而直接得到的,因此应身体力行的。这种从人们自身主体性方面提出“作人的道理”的自觉实践活动,使中国传统思想在“人的道德价值”研究方面具有其独创性。”(汤一介《论中国传统文化》序言)。这种道德理性与现代体育运动强调人的积极参与精神相吻合。现代体育价值观便是参与,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在运动中全面发展自己,求得身心共同发展。
道德理性也就是自周初提出天不可信而敬德的思想后,孔子又提出“仁”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观,“仁”是一种“圣”的境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种“仁”的生活准则,与“费厄泼赖”原则相近。其要义是,除了自己,尚有别人。这种不谋而合是人类思想的通观。不过西方的费厄泼赖不光只限于中国传统文化“礼”的消极人生处世观,更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这便是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公平竞争”。(此词与“费厄泼赖”不完全对等,Fair Play在中文中没有等值的概念,“公平竞争”只是Fair Play的一种境界)这个词最早也是来自古希腊竞技运动的术语。所谓“费厄泼赖”是要求一个运动员,将一场游戏视为一个象征符号的整体,即一场竞技比赛不仅有一个运动员与同队队员的关系,而且说明了他与他的竞争对方的关系。也就是说,一场比赛里,比赛高于运动员,运动员不是比赛的主人,而是比赛中的一员,他由于别人移动而要改变位置,也由于他人的移动而使其他的人改变位置,有一种超验的理念精神主宰着运动场。因而场上发生的一切不是由一运动员引起的,它永远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运动员精神”(Sportsmanship)承认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动的服从于这地位的应有的行为,就有些类似儒家的“礼”、“中庸”、“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