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大体育观的形成
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开端,后来二百多年的社会化大生产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并形成了新的经济观念。商品生产、市场、企业出现了新特点,表明了当代经济活动仅有大生产观念已经不够了,过去不论小生产还是大生产,人们都以生产为中心。长期以来,人们很自然地把经济与生产等同起来,以为抓经济就是把生产抓上去,发展生产也就是发展经济。这种生产即经济的观念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的状况是相适应的。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明:生产固然仍是十分重要的经济活动,但是不再是唯一重要的经济活动了。长期痛苦的实践也教育了我们,只抓生产并不能使我们经济起飞,总之,要振兴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实行一个观念转变:现代经济不只是生产,而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我们姑且称之为大经济。
二十世纪初,以电力、汽车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席卷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世界性的经济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科学发展模式,构架了新的科学体系,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均利用这难得的和平环境,大力开发本国的经济科技潜力,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宇航技术为代表的新的世界性科技革命。预示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即将到来,社会化大生产开始着新的质的飞跃,这场伟大的革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大生产观如同小生产观一样也是渗透在一切领域的,它对大体育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大科学”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D·普赖斯六十年代所著《小科学与大科学》一书中。他指出:“现代科学不仅硬件如此璀璨,堪于埃及金字塔和欧洲大教堂相媲美,而且国家用于科学事业人力和物力的支出,也使科学骤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环节。现代科学的巨大规模,面目一新,而且强大无比。它使人们不得不用‘大科学’这一名词而美誉之。”
科学实验已从社会的生产方式中正式分化出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产业方式——大科学。
现在,我们所说的“小科学”,就是指皇家学会时期,靠自己的资金、技艺和兴趣而选题的研究。小科学的研究目的不是把科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上,来改造世界。它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自然的奥秘。这是“小科学”的最高宗旨。这样就形成了本世纪初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所谓“清高”的科学传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要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推向世界前列。再也不能用皇家学会时代那种甜甜密密的语言,鼓动几个英雄人物去个人奋斗,再也不能靠几个牛顿式的科学天才,来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了。现代科学技术要调动数以百万计的科学大军,使用价值数以百亿计的实验技术装备,调动几乎无法计量的巨大的图书情报系统,调节和管理极其复杂的资金和劳动结构系统,还要为研究力量做储备,领导全社会的科学教育系统,这就是“大科学”。
大教育观。大教育观是与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相联系的。大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大教育的特点应是:时间长(终身教育),空间广(各类教育),效率高(智能教育),质量好(未来教育),内容多(博才教育)。
学校对社会不开放,学校之间不开放,教师对社会不开放,教师之间不开放,学生之间不开放,这都是教育落后、教育贫困的原因。这是自给自足的小经济观在教育中的反映,是小教育观。
体育运动自身发展的要求:
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对体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体育运动本身亦有特殊的发展模式和规律,现代社会的大体育观的形成,同时也是体育运动本身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经济因素渗透到体育,出现了体育商品化、职业化趋向。科学进入体育,使体育科学化,文化、政治渗透到体育中,体育的社会化特点又突出表现出来。这些都表明:现代社会的体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大,旧的体育观念和对体育的认识已过时,必须更新观念,去重新确立一种观念,对体育全面综合的评价认识形成新的大体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