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概念的由来与演变
体育文化的概念是由来已久的,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体育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分出这样几个阶段:
1、体育与原始文化融为一体的阶段
人类学家研究证明,生命的发生至现代人类,经历了许多过程,由原生质而单细胞生物,而多细胞生物,而水生动物,而两栖动物,而栖树动物,而灵长动物,而人猿,最后演变为真人。生命表现起于动,动由静生。在形态上有动必有静。动静相间表现出生命的节奏。有节奏的动静形态,即是体育这种人体文化的基本形式。萌芽时期的体育,便是原始文化以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的生命本体的“舞”。人智初开之时,语言尚未形成,只有以身体活动来传递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此时的人体动作便是未来完形体育的原始文化符号象征、也是舞蹈艺术的起源。原始人交流的语言、祭祀、狩猎,丰收、庆祝、求偶、医疗,都以动作来表达。新近发现的怒江岩画,“其中的几幅图与狩猎有关,在奇形怪状的象形文字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持弓、弩射击的人物形象。”“最为精彩的是,有几幅人与动物结合在一起的图。其一很象骑在马背上舞弄旌幡,其一很象倒立于马上。”(《恕江岩画与原始体育》,胡小明,《体育文史》88年4期)从考古这早期人类活动的“活化石”中,我们不是看到了体育与文化的历史渊源吗?
2、体育与其他文化并行阶段
由部落形成国家的时期,原始文化分化出各种分支,体育以其竞技的特点,区别于早期舞蹈的动作,竞技要求规范,目标在取胜,而舞蹈更注重的是情感渲泄。古希腊人看重了体育训练身体的姿势教育。竞技与体操,正如戏剧与教学一样,属于文化生活。奥林匹克竞技与雅典娜庆典是一样的。在古希腊社会中,竞技运动员与军校学员都有着象演说家与艺术家那样令人羡慕的地位。罗马文化亦看重体育,出于享乐和精神满足,体育竞技和体操表演成为古罗马人生活享受的主要部分。中国由春秋至秦、汉、隋唐,传统体育与其他文化并行发展。先秦教育中有诗、书、数、乐、射、御“六艺”说,其中“射”、“御”都是讲的身体教育。
3、体育衰落阶段
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动主静,再加上宋室南渡两帝被俘,悲调充诉,体育竞技随之渐衰。据说起源于中国的足球,发展到宋代,双门变成了单门,竞技性的比赛变成表演,到了明清,就消声匿迹了。在西方,则因基督教文化的兴起,取代了罗马文化,认为人生有罪,应尽力赎罪始可进入天堂,注重来世,注重灵魂不朽的至高观念。罗马的糜烂生活是人类的罪恶,故中世纪的基督教时代,对于注定要腐坏的躯体的培育,只给予微不足道的位置。但封建的上层阶级人士却除外,他们为了打仗,不得不维持一定程度的身体锻炼。这种中世纪观念,后来冉森教派使之更为加深。冉森教派要身体服从于心灵,将二者视为截然分开的两种性质的东西,更有甚者,有时竟至鄙视身体,认为那是可耻的,必然尽可能地用衣服将身体遮盖起来,体育运动无形中被取消,其他艺术也随之消失。
4、体育的复兴阶段
西洋的炮舰从海上炸开了东方古国的大门,闯进中华这块封闭的国土,在战争侵略中带来了西方文化。欧洲竞技运动和身体教育也随之传来,体育进入了学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同时竞技运动和社会体育也振兴,发展到今天,体育竞技已与电影、电视、音乐汇成为城市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
以上我们简略回顾了体育发展的各阶段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已可大体上看出体育与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其实,从语言本身来考察,体育从最原始的意义上来讲就是文化的。一九七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法兰西学院在“学院词典”会议上,重新界定了文化概念,这是自一九三二年《学院词典》出最后一版以来,法兰西学院没再留心考察过的问题。在新的一版中对Culture是这样讲的:“从抽象的、总的意义来说,Culture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指的是作用于自然界的人类才华,用以改变、丰富和增加自然界的贡献。由此,其界说是指有助于使土地丰饶的全部劳作和技艺,指某些动物的饲养,也指人工养殖的珍珠。对人来说,Culture亦指通过学习文科、理科、艺术以及通过观察和思考,有步骤地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天赋。按照这种功用所及的领域,可以明确分为智力培养、判断力培养、感觉力培养;而身体方面的系统训练则称为体育。”(着重点引者所加)文化,Culture在拉丁文词源上讲,就是“种种培养、教化、教育、训练”之意。所以“体育”的英文是Physi Culture,法文是Culture Physiaue,德文是Korprkul,俄文是Физическаякультгра。从法、俄、德等语的语义上理解体育也应是文化层次的。文化涉及整个人,人的行为的综合结构便是文化,那么一切不提身体的文化定义都失之疏漏。
体育与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体育文化”这个词的使用却要晚得多。概念规定本身经过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日本学者岸野雄三在他的《体育史学》一书中论述了“体育文化”概念变迁过程。下面简要引述他的分析:
第一阶段的“体育文化”是维持在其1818年出版的《体育史》中使用的,他用“体育文化”说明俄罗斯人的沐浴和按摩,维持的理解既狭隘又消极,似乎体育只为保身,“体育文化”落到了“身体保养”地步。
第二阶段是进入十九世纪后的几种典型观点。在法国出现克服了十八世纪的保健养生的消极因素的“体育文化”观念,代之的是为适应各种需要进行积极的“身体锻炼”的新“体育文化”观。一八四〇年,阿莫罗斯体操派成员特雷斯提出“锻炼身体说”,实践者是出身于德意志的山道,他练就了一身犹如古希腊人赫格尔斯型的功夫,可说是集健、力、美于一身。他一身健壮的肌肉为其赢得了“世界健美之父”的美称。与这些肉体造型派相反的赋予“体育文化”表现情感的另一观点也相继出现。法兰西演员德尔萨特的演练形式,以“德尔萨特体育文化”的名称在美国妇女中风行一时。这种所谓的“体育文化”实质上就是用动作姿势表达情感为主来锻炼身体。在当时的美国,对男子来说,体育是练就健壮的身体,充分显示男性气质,故“德尔萨特式”的情感表达(锻炼)只能看作妇女体育的一种形式。
英国的马克拉仁(1824—1884)在其《体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相对于Physical Education解释为人的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概念,将Physical Culture狭义地理解为身体成长中的生物学概念。他认为“体育文化”具有身体的发育和发达以及其中所需的空气、食物、衣物等保健卫生方面的内容,这已远离Culture的本意。
第三阶段是进入二十世纪后到二次大战前。这四十年中,概括讲来有五种观点:第一是把“体育文化”解释为“身体锻炼”。法国的《体育文化》月刊,从内容看纯粹是健身锻炼的;第二是继承马克拉仁的观点,认为“身体文化”是促进健康和增强体力的身体运动体系,现代奥运会发起人顾拜旦也持这种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德意志为中心形成了新的体育观。认为“身体”是作为美、生命和旋律表现体的肉体,而“体育文化”不光是指与身体运动有关的物质方面,而且包括身体运动中体现的民族文化意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提倡“新体操”的学者都持这种观点,他们把对身体方面培养具有生命力的、生气勃勃的人的这种手段认作是体操,有时也称作“体育文化”或“运动文化”;第四是“新体操”派观点的广义解释;第五是最宽泛的、模糊的解释,即与身体运动有关的文化现象的总体。
第四阶段是从二次大战后至今。把“体育文化”作为体育的最广义概念来使用,不过正如前文所说,在使用上分出西欧与东欧、苏联这样两大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