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三、体育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体育社会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全社会兴办体育

①厂矿企业办高水平的运动队。体育社会化最令人瞩目的一个方面是,厂矿企业办高水平的运动队。方式有自办;与体委或部队联办;出资赞助办。企业渗入体育,这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中,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财团和企业的资助。反过来,企业也需要体育,发展企业需要体育的帮助。体育具有综合的、独特的社会功能。企业办队,在一定意义上说,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体育的发达程度,是供另部世界观察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窗口。在国外,如日本、美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都有自己的一流运动队尤其是球队。在我国,企业办队,一九八六年开始已有较快的发展。有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厂矿企业,办起了三百多个高水平的运动队,使我国体坛呈现空前兴旺的大好局面。

②高校办高水平的运动队。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大学体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据悉,1979年21届奥运会上,苏联获前三名的选手中,有78%来自体育学院。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的运动员,在校学生也占很大比重。所以,抓大学体育是个不容忽视的战略性措施。目前,我国有高等学校805所。截止1988年底,高校办队的数目达到50支。它成为我国体坛上又一支浩浩荡荡的生力军。国内外实践证明,大学是能够培养出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因为大学办优秀运动队有很多优越条件,前景十分广阔。大学不但体育经费比较充裕,场地设备也较好,而且体育教师有一万四千多人,大都是体育院系毕业生,这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运动生理学研究也表明,运动创造是人的运动系统和智力系统密切结合的。当前,运动选才除形态、机能、运动素质等项参数的对比外,必须对其智力、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不少国家把高等学校着作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的基地。我国“文革”前有相当一部分优秀运动员来自大专院校。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是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最有潜力的地方,是培养科学型运动员的重要阵地,它不仅具有“知识库”和科研力量等方面的优势,而且对广大青年有吸引力。因此,要把高等学校当作办好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水平的战略重点来抓。

③体育竞赛的社会化。近几年来,一些企业集资承办国内乃至国际性比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目,竞赛制度向社会化、多样化、制度化方向调整。企业、团体赞助体育竞赛是件新鲜事,它打破了以往体育比赛由体委一家独办的局面,为我们体育走向社会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目前,田径、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一些赞助性比赛逐渐形成制度,有的已列入全国补助性比赛计划。

④企业资助业余训练或兴办业余体校。现在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除赞助运动队或出钱资助举办体育竞赛外,已开始按照一种新的思路来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开始重视资助青少年的业余训练,集资修建体育设施,支持中小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力量。有人说,中国体育未来希望是今天的中小学生,这是有道理的。

2.体育人口不断增加

统计体育人口比较复杂。现在体育人口在我国居民总数中究竟占多大比例?按什么标准进行统计,都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在国际上,一般标准按每周锻炼超过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即属体育人口之列。

在我国,有人提出,体育人口的统计,可列出两个指标:其一是不把学校学生统计在内的指标;其二是把所有开设体育课的学校学生统计在内的指标。根据前者抽样调查表明,城市体育人口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为9.23%;农村体育人口在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2.7%,所以我国体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11.93%。根据后者,粗略估算,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3亿左右。

到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翻两番,人均国民收入将由目前的300美元左右增加到800——1000美元。这就为体育人口逐渐增加奠定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延长,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要求将更加迫切。如果在1990年前,我们将发展群众体育的各种关系理顺,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和进行必须的物质技术准备,后10年体育人口的增长将会成倍增加。到本世纪末,我国体育人口超过5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世界体育强国的体育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虽不尽相同,但都在50%以上。

此外,在国外,还有人认为,体育人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人口也可叫间接参与体育运动人口或视、听体育人口,是指阅读、收听、收看体育传播的人。狭义的体育人口也可叫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是指进行身体锻炼的人。根据广义体育人口概念,我国的体育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将更大。

3.从婴儿到老年的终生体育

终生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九七八年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指出:“体育运动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生教育因素。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培养每个人作为与社会完全结合的成员所应具备的能力、意志和自律能力。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生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这里明显地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求的人的问题;一个是终生体育的问题。本文就后一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在1925至1960年期间,美国和整个欧洲的医学界对体育运动的作用是持保守态度的,甚至持否定态度。其代表性理论有两个:一个是所谓“生命率”理论。其观点是,对运动与衰老的关系,有些学者提出,能量的消耗和氧气利用率的增加,可能加速衰老过程。另一个理论是所谓“应激压力学说”,它认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性压力,这种应激性压力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体育运动的应激性激素的产生可导致寿命的缩短。以上两种理论和观点都是对体育运动持否定态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运动认识的深入,改变了这个时期的看法。现代医学专家认为,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心肺、内分泌等器官的功能,使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况改善,造血机能增强,而且能提高神经系统的抗病能力。研究观察证明,缺少体育活动会导致人体运动能力下降,心血管功能降低,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体内细胞数量的减少。因此,体育活动就象吃饭和喝水那样的重要和必不可少。日本现在国民的平均寿命居全球之冠。日本许多医生坚信,如果全体国民都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那末,日本人可以更长寿。所以,目前,日本全国有600多处咨询处。咨询专家视各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健康状况及经济条件,建议来访者应该从事的体育项目和所需要的锻炼时间等等。

人的一生可划分为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个年龄阶段都必须从事适应的体育活动。因此必须研究人体生长发育的程序,及其所需要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