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耗散结构系统
耗散结构,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着的。包括在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系统中都客观地存在着。处于高级生命层次的人类更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
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而言,由无序向有序发展,是物质系统发展的总的趋势和大方向。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物质运动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前进的。作为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物的人类,已经历了从类人猿到人,从原始部落到现代家庭,从刀耕火种到使用现代化机器生产,这样不断沿着从无序到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局部来说,对人的个体来说,也存在着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人体的发展就是有序与无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一方面,人体由于同化作用,在不断地消耗外界提供的物质和能量,激发系统的涨落现象,成为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系统。另一方面,人体由于异化作用,从体内不断散发物质和能量,使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序程度降低,从而使系统由有序向无序转化。系统的有序程度随着人体的变化而变化,在人体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体系统的有序程度也是不同的。当人体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时期,同化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体的有序程度不断提高,并居于主导地位。当人体发育成熟到中年时期,同化和异化基本趋于平衡,人体的有序程度处于稳定状态。当人体到老年时期,异化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人体的有序程度逐渐下降,而无序度逐步增加,并居主导地位。当人体无法正常地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时,人体的生命运动也随之终止。人体是一个无序与有序的对立统一体,它的发展就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的矛盾运动过程。
从熵的变化的角度看,人的个体生命机体运动的自发趋势,是一个熵趋于增加的过程。当熵趋于接近最大值时,就出现危险状态,这就是死亡。而人的生命要摆脱死亡,要力争活下去,就必须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地吸取负熵,以抵抗熵增。对此,物理学家薛定锷认为:“有机体就是依赖负熵为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本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薛定锷《生命是什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78页)。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机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它必须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吸取负熵,来维持自身有序运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