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状况是体育发展的根本前提
体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全部运动、变化和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任何历史时代的体育,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要求和它提供的可能决定的。体育从它产生时起,就同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和反映现存的生产方式。体育与经济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体育需要经济和体育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1.体育需要经济
“经济”一词,在应用中有多种含义:有时是指经济基础,有时是指经济活动,有时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有时是指节约或节省等。我们这里讲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泛指体育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而言的。
一般地说,体育是既受生产力制约,又受生产关系制约的一种增强人的体质的社会文化活动。
从生产力看,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为低下的,因而反映在体育内容上也是极为贫乏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技术条件,使体育进入了近代和现代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迅速发展,成为体育发达国家或世界体育强国。所以,从总体上讲,发达国家的体育事业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事业水平较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希望成为世界体育强国是不可能的。据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马赫迪·埃尔曼杰拉教授研究,能否在奥运会获得奖牌,主要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的多少,是一个国家能否在奥运会上拿到奖牌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据调查,参加东京奥运会的有80个国家和地区夺得了总分的96.1%,另外29个国家和地区得了总分的3.9%,有35个国家和地区一分也未得。在墨西哥奥运会上,30个国家得了总分的95.7%,22个国家得了总分的4.3%,其它57个国家一分未得。在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140个国家和地区中获奖牌的只有47个国家和地区,未获奖牌的有93个国家和地区,而未获奖牌的绝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另外,洛杉矶奥运会的奖牌主要为发达国家所获得,在687块奖牌中,26个发达国家获597块,占87%,21个发展中国家获90块,占13%。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集团计算,发达国家平均每百万人获奖牌0.75块,而发展中国家则平均每百万人只获0.02块。这种现象反映了不同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反映了体育发展对社会经济因素的依赖性。
对体育发展与经济实力的关系应有辩证的理解。体育的发展必然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某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从总的方面说,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由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是直接受整个经济实力制约,不象群众体育更多地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所以,某些经济水平井不算高,其竞技水平却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在近几届奥运会前十名中社会主义国家就有五、六个。例如,被西方的体育专家们称之为“体育机器”的民主德国,是一个不到1700万人口的小国,其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和西欧许多发达国家,但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战胜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仅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号体育强国。在过去的四届奥运会中,她一共获得116枚金牌,按人口比例计算,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超过她。
前些时候,我国体育界一个热门话题是:体育或竞技体育能不能超前的问题。对这一问题颇有争议。所谓“超前”,即体育或竞技体育的发展超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这里存在着许多概念不明确的问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含义是指什么?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竞技是指少数或个别项目,还是指大量或整体?是指规模还是指速度或运动水平?对这个问题,我们同意胡晓风教授的看法。他说,这个命题不妥。体育不能脱离经济,经济也要利用体育,只有当二者溶为一体时,才会推动体育的发展。不能说几个运动项目上去了,就是体育超前于经济发展了。
2.体育对经济起促进作用
体育对经济的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和体力、脑力素质。据统计,在美国,由于职工患病缺勤和过早死亡给生产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达250亿美元,相当于1.3亿个工作日,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三;美国商界一年中因职工的健康问题损失30亿美元。据苏联的统计和测算,1979年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展得较好,病假和工伤事故减少,劳动效率提高,一年中大约增加国民收入97亿卢布,占当年国民收入总数的百分之二点二。我国职工体育先进单位一—上海园珠笔厂,通过开展体育活动,职工患慢性病的比例从1978年的百分之二十三点三,下降到1982年的百分之四点零七;职工出勤率从1979年以来平均每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其次,表现在可以协调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职工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强团结,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总之,体育可以促进身体素质的改善。我们知道,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最重要的因素,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是人的素质,而人的身体素质是其它素质的物质基础。